第88頁 (第3/3頁)
馮驥才/陳建功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思考和戰略性實踐。
有人把中國地震事業在這個年代的變化,稱為大調整。這次調整所發生的變化,在&ldo;中國地震事業發展史課題組&rdo;撰寫的《艱苦奮鬥五十載 防震減災鑄輝煌‐‐中國地震事業50年紀念》一文中,有所反映。摘要如下:第一,首次對地震預報的現狀做了較為客觀的評價,並且就長期、中期、短期和臨震的四個階段(實際代表不同型別)給予不同可信度的評價。其中,對短臨預報的成功,提出若干約束條件,如&ldo;對於地震型別簡單、觀測環境良好、通訊條件理想、觀測資料充分、分析經驗豐富的地區的較大地震&rdo;,可以做出一定範圍和一定程度的預報。
第二,首次對防震減災工作作了全面闡述。開始形成監測預報、災害防禦、應急救助和震後恢復的科學認識。後來寫進&ldo;防震減災法&rdo;內的&ldo;地震工作四個環節&rdo;,以及中央明確的當前地震工作的三大工作體系,基本源於這個時期的理論提煉。
第三,由於以上這兩個&ldo;首次&rdo;,使我們在思想認識上獲得解放,從而避免一談預報,就狹窄的限定為幾天或幾個小時的臨震預報的尷尬局面;同時也避免一談地震工作就是預報那麼一點點的領域的被動處境。社會逐漸認同我們的認識。最近有家媒體的記者感慨地震工作的深入和廣泛後,很富同情心地說,你們付出的太多了,你們的工作是一條在&ldo;人生不歸路上&rdo;行進的高尚職業。可以這樣說,我們首次從自我設定的思想&ldo;約束&rdo;中解脫出來了 第四,由於思想認識上的解放,使我們在隊伍建設上也發生重要變化。在這個時期,地震局直屬研究所的不少業務骨幹,下到省局,省局骨幹下到地方;同時,不少地方行政幹部和管理幹部,充實到我們這個原由幾大部委的技術幹部為主要成分的班子裡來。在某種意義上,一座地震科學的象牙之塔終於溶入生機勃勃的大社會裡了。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