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氏0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大德,印光大師常讚歎的有兩個人。第一是孔老夫子,所修的是“百世之德”。孔夫子所念都是利益國家、利益百姓,沒有一絲一毫為自己著想。他一生從事教學,把自己的理想抱負傳給學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子孫一直到今天,已經七十多代了,孔德成先生在全世界還受到大眾的尊敬。不但是中國人,甚至外國人——像美國人,一聽到他是孔老夫子的後代,特別加以禮敬,特別招待他。種善因得善果,於此顯見。
‘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十世之德”,在中國歷史上,帝王將相建立一個政權能夠傳十幾代;像清朝傳了十代——從順治到宣統。如果祖先不積德,那是不可能的!今天的人不相信這些事實,認為自己有能力、有權謀、有智慧,這些想法都錯誤了。祖宗積德,及本身宿世的德行,感應道交,有同樣德行的人到了一家,才能夠保得住。
小而言之,我們家庭的事業能夠傳多少代?我們舉個例子,像臺灣同仁堂。同仁堂原來是在北京,也是祖先積德,這個堂號做了一百多年——百年老店,他傳多少代!老祖宗存的心仁慈,開藥店是以救人為目的,利潤不在乎,只要生活能夠維持,店面能夠維持下去就可以。不是以賺錢為目的,不是以個人享受為目的,是以利益社會,幫助苦難的眾生為目的。他存這個心,所以他能夠維繫一百多年。如果子子孫孫不變祖先的宗旨,他的公司行號必然能夠不斷的延續下去。不像現在許多人開公司,開不到二、三年就倒閉了,這就是德薄。
‘有三世二世之德者’,能夠傳三世、二世,也‘定有三世二世子孫保之’。‘其斬焉無後者,德至薄也。’我們中國俗話常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是德很薄,以至於他不能傳下去了。過去社會對這些事很重視,現在觀念完全改變了,甚至於有許多年輕的夫婦,他們不要兒女,嫌兒女麻煩。現在社會的結構跟從前不一樣了,現在有社會福利。美國或加拿大,誰養老?國家養老,不需要靠兒女養老,所以他可以不要小孩。六十五歲退休了,國家有養老金,按月送來,比兒子還孝順。這是現代的社會福利制度比從前好,從前老人唯有兒女來撫養,現在的社會逐漸趨向於由國家、由政府來照顧。但是因果的原則是不會變更的。
養兒防老這是世俗的觀點。在出世間法,尤注說:“出世聖賢以絕欲斷愛,為去惑轉智,超凡入聖第一功修,惜俗情未及瞭解耳。”這種觀念至今還存在。年輕人發心出家,父母親友總是想盡辦法來阻擋,原因在他不曉得,還守著舊觀念——無後為大。佛法是看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它看到整個宇宙,實在是認清宇宙本來面目。我們世俗人看的只是宇宙中的一部分,看不到全體,而且只看到很小的一部分。在十法界裡只看到人法界;人法界裡面只看到現前,看不到過去、未來,所以眼光沒有佛菩薩那樣的透徹。家裡面如果有人出家,那真正是第一大喜事、第一殊勝之事。
可是出家一定要認真修行,出家修行要是沒有結果,於家庭沒有損害,於自身必定墮落。佛家常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這是很嚴重的問題。了道的確很不容易,你修行要有一定的成就,決定要證果,至少也要決定往生淨土,超出三界。譬如小乘一定要證得須陀洹果以上,雖沒有出三界也不要緊。為什麼?證得“位不退”,就算是聖人了。以後天上、人間七次往來,決定證阿羅漢果,時間雖然長,不墮三惡道,算是有成就了。
以這個標準來看,在大乘佛法裡面最低限度,也要把見思煩惱斷一部分——也就是八十八品見惑斷掉,才算是成就。八十八品見惑沒有斷掉,這一生就沒有成就,這是我們必須要認清楚的。八十八品見惑斷掉,在大乘圓教裡是初信位,小乘是初果位,不達到這個標準不算成就,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