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氏0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四、決定行門。八萬四千法門,我們選擇修那一門,決定行門以後,絕不輕易改變。
具備這四個條件,才算是真正學佛。所以,這四個條件,可以說是我們今後弘法利生——不但是弘教,就是在宗門裡面,也是不能缺少的。總而言之,老和尚確確實實指出了今後弘宗演教的方向,這是我們必須要遵守的。
在《四十華嚴》甘露火王這一章裡,提到了修學有六大綱領,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那是佛陀在華嚴會上所說的,任何世出世間的學問,都超越不了這六樁事,經文裡述說得非常詳細。甘露火王是一國之主,每天還會犯錯,他除了處理政事以外,還要抽一點時間來聽經。在宮廷裡有講堂,要請誰來講呢?總是一些有大智慧的大沙門、婆羅門,或者證了道果的聖人,請他們來演講。國王率領大臣們,天天都上課,習以為常。所講的內容,可歸納為六大類——什麼是善法?什麼是惡法?什麼是正法?什麼是邪法?那些法與我們有利益?那些法與我們有害?就是這六樁事情。世出世間學問,歸納起來亦不外這六樁事,也就是叫我們能辨別善惡、辨別正邪、辨別是非、認識利害。學問之道無他,如此而已。《了凡四訓》在這方面提出了相當正確的看法。
《了凡四訓》是這本書的名字,“了凡”是寫這本書的人。了凡的“凡”字,有兩種說法。第一是講到人,如果不是佛、菩薩、羅漢這些聖人,就是一個平常的凡人。“了”是明白,也是完結的意思。“了凡”就是明白做個平凡人是不夠的,應該要做最上等的人。就是說凡是平常人所動那些不好的念頭,要漸漸消除,所以稱作“了凡”。第二、就是指作者袁了凡先生。他是明朝人,原名黃,字坤儀,出生在江蘇省蘇州府的吳江縣,原本命中註定沒有孩子、壽五十三歲、官做到縣長。但他喜歡做善事,並且信仰佛教,因積極修福積德而改變了命運——無子得子、高中進士、官位追贈到尚寶司少卿、享壽七十四歲。因為他是一個大善人,所以大家都尊重他,稱他“了凡”先生。
《了凡四訓》是袁了凡先生教訓他兒子的四篇文章,我們讀起來,當然與經典不相同。這四篇文章從頭到尾細看一遍,幾乎都是說我們的毛病,知道毛病就得要改,不改就不能入道。所以這四篇當中的兩篇——改過、修善——是《四訓》的重點。我們印的這個本子,有印光法師的序文,我們可以把它當作玄義(簡介)來讀,序文的小注,是尤惜陰居士作的,相當扼要,可以幫助我們理解。
壹、印光大師序文講記
一、利根直探心源——頓修
聖賢之道。唯誠與明。
祖師的這篇序,這兩句是總綱。‘聖’可以稱為佛,‘賢’可以稱為菩薩。我們通常講“三賢十聖”——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薩,是賢位的菩薩;初地以上至十地菩薩,則稱為聖。我們要想成佛、成菩薩,從綱領上講,就是這兩個字——誠與明。八萬四千法門,無論修什麼法門也離不開這兩個字,離開這兩個字,方向就錯了,就是常言說的盲修瞎練。我們如果能守住這兩個字,這就是菩薩道,也就是聖道。
怎樣叫做‘誠’?誠很不容易做到。在佛法裡講‘誠’,就是“定”;‘明’就是“慧”。誠是體,明是用,《金剛經》、《楞嚴經》裡面說得很多。‘誠’就是如來藏的性體,就是常住真心,在菩提心裡面講,就是直心。佛在《無量壽經》裡,給我們說的“至誠心”,就是‘誠’的意思。
‘明’是智慧,對於一切事相、一切事理,都能夠通達明瞭而沒有錯誤,叫做‘明’。所以‘明’在我們初學佛的人來說,就是省察的功夫。我們要常常反省、檢點、觀察,而後才能做到改過,才能夠做到積善。改過與積善,在世尊教法中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要建立在‘誠’、‘明’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