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氏0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我們如果沒有誠明,就不曉得什麼是惡,什麼是善,那還談得上改與積?唯有誠明的人,才懂得什麼是善,什麼是惡,要改惡,要修善。所以,‘誠’也就是自淨其意。誠明兩個要同時具足,即誠而明,即明而誠,就是佛法裡講的定慧雙修,修到定慧不二的時候,自自然然就證果了。證什麼果呢?聖道當然就是證得聖果——無上菩提;也就是《華嚴經》上講的無障礙法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聖果。所以祖師在這裡給我們一語道破:‘聖賢之道無他,誠明而已。’不但整個《了凡四訓》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可以說世出世間法都是以這個為根基。所以說,《了凡四訓》教給我們什麼?就是教我們‘誠’、‘明’這兩個字。
聖狂之分。在乎一念。聖罔念則作狂。狂克念則作聖。
‘聖’就是聖賢人;‘狂’就是凡夫、愚昧、狂妄之人。愚狂之人和佛菩薩的分別在什麼地方?祖師給我們指出來,在於‘一念’;一念可以說就是上面的‘誠’與‘明’。以下祖師引用《書經多方章》的兩句話:
‘聖罔念則作狂’,簡單的講,佛菩薩如果失掉了覺察,就是凡夫。‘罔念’就是失掉覺察。‘念’是覺察,‘罔’是失掉、沒有了。《大乘起信論》裡面講:“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罔念就是不覺;起了無明,聖人就變成凡夫。
‘狂克念則作聖’,‘念’是覺察,‘克’是克服。凡夫要是念念覺悟,他就是佛菩薩,可見得凡夫與佛菩薩,不過就是迷悟一念而已。由此可知,覺察的功夫太重要了!在佛法裡講,就是“照”的功夫。“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就是誠,“照”就是明。誠而明,寂而照;明而誠,照而寂,聖凡的分別就在此地。
其操縱得失之象。喻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可不勉力操持。而稍生縱任也。
‘操縱得失之象’,‘操’是操守,‘縱’是放縱。我們要是有操守,聖賢之道就可以得到了;我們要是失掉了操守——放縱、放逸——我們就得不到了。這種現象,好比‘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因為我們無始劫以來,就把操守失掉了,生生世世都是放縱,而養成了放縱的習氣,現在叫我們操守,很難提得起來。因此真正有志要想修聖賢之道的人,就不可不勉力操持了,這就要帶一點勉強。誰勉強你呢?你得要自己勉強自己,要勉勵自己奮發自強,不可以稍生縱任。
須知誠之一字。乃聖凡同具。一如不二之真心。
剛才已說過,‘誠’是體——宇宙萬法的理體;就是常住真心,也就是《楞嚴經》所說的如來藏性。四聖六凡皆是依據如來藏性。藏性雖然隨緣現十法界依正莊嚴之相,但藏性確確實實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來不去。我們再作一個簡單的比喻,我們每天照鏡子,鏡子好比真心,清淨光明;鏡子裡面所照的影像,好比真心照十法界依正莊嚴之相,無論照好的相、醜的相、善的相、惡的相,鏡子的體從來沒有變過。性體亦然,所以凡聖同具不二,隨緣不變,這是‘真心’。
明之一字。乃存養省察。從凡至聖之達道。
‘存養’的‘存’,是講我們的存心;‘養’是修養;‘省’是反省、省察。我們要是能不斷地在這裡存養反省,我們就可以從‘凡’夫達到‘聖’賢的果地。這是把超凡入聖的原理、原則,給我們指出來了。
然在凡夫地。日用之間。萬境交集。一不覺察。難免種種違理情想。瞥爾而生。
我們現前是博地‘凡夫’,既然在凡夫地位中,我們很少會用誠明的功夫。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一不覺察’,就會做錯事。一不覺察,內心生起愚痴煩惱,貪、瞋、痴、妄等等的邪念,忽然發動了,這是意業;身與口,免不了要造種種罪業。為什麼有這些呢?因為我們沒有覺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