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 (第3/4頁)
莫再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手中之後,陸路貿易自然宣告終結。隨著軍事技術和戰術的革新,尤其是火藥和重型火炮的改進,使得騎兵的重要性大大降低,同樣導致亞洲千年以來縱橫交錯的商路日益蕭條。中亞和之前的南歐一樣,開始迅速褪色。
丟失北美十三塊殖民地讓英國人顏面盡失,並且意識到確保英國領地的安全是多麼的重要。從這個意義上講,康沃利斯勳爵(Lord Cornwallis)被任命為印度總督實在是一個令人驚訝的決定:要為英軍在大西洋對岸的潰散負首要責任的就是他,在約克鎮向喬治?華盛頓投降的也是他。也許是認為他已經吸取過慘痛的教訓,而最佳的選擇是讓這些吸取了教訓的人確保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英國可能已經失去了美利堅合眾國,但是它絕不能再失去印度。
第十五章
危機之路
美洲的失敗大大震驚了英國人,這一挫折暗示出帝國的脆弱性。透過直接管轄或委任東印度公司,英國人千辛萬苦地確立了統治地位,並從中收穫了繁榮、權勢和力量。英國瘋狂地保護著它在通往帝國道路上的墊腳石:那些連線在一起並最終通向倫敦的綠洲。英國人牢牢控制著從爪哇海到加勒比海、從加拿大到印度洋的航道,並且對任何想要清除或削弱他們控制力的企圖都心存警惕。
儘管19世紀通常被視為英帝國的全盛時期,一個英國地位不斷鞏固的時期,但這也意味著將出現盛極而衰的跡象:它的掌控開始放鬆,這常常給戰略、軍事和外交造成災難性的後果。為了保護和控制遍佈全球的領土,英國不得不與歐洲甚至全球的競爭對手展開賭博性的冒險遊戲,其賭注也變得越來越高。到了1914年,事態終於一發不可收拾,連帝國本身的命運都被押在了一場爆發在歐洲的戰事上。將歐洲拖入泥潭的並不是圍繞倫敦、柏林、維也納、巴黎、聖彼得堡等權力中心的長期誤解和一系列不愉快事件,而是已經醞釀了數十年、為了爭奪亞洲而引發的緊張局勢。隱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背後的不是德國,也不是俄羅斯,而是歐洲各國在東方投下的陰影。英國曾極力試圖阻止陰影的擴散,最終卻還是將世界拖入了戰爭。
在弗朗茨?斐迪南(Franz Ferdinand)遇刺前的一百年間,俄羅斯成功地從一個搖搖欲墜的古老農業王國轉型成為一個改革後野心勃勃的帝國,它對英國的威脅就像惡性腫瘤一樣不停增長。警鐘不斷地在倫敦敲響,人們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俄羅斯的壯大和擴張不僅觸及到了英國的利益,甚至還威脅到了英國本身。
麻煩最早出現在19世紀初。數十年來,俄羅斯一直在推進它的邊界,吞噬著中亞大草原上新的領土和新的人口。其東部和南部的草原上錯落地分佈著吉爾吉斯人、哈薩克人和衛拉特人(Oirat)等部落。俄國的擴張首先從容易的地方開始。儘管馬克思曾深刻地批判了“新俄羅斯”建立過程中的帝國主義行徑,但是不得不說俄羅斯人在此程序中表現得相當理智。很多時候,被征服的當地首腦不只得到了豐厚的回報,而且還被允許保留權力;他們在自己地盤上的地位得到了聖彼得堡的支援和正式認可。賦稅減免、土地授予和兵役蠲除等優惠政策,使得俄國人的統治地位更容易被接受。
領土的擴張促進了19世紀俄羅斯的經濟增長。一方面,之前用於抵禦來自大草原的掠奪和襲擊的沉重開支逐漸減少,釋放的資本可以被用在其他地方;另一方面,從黑海北岸一直向東延伸的草原地帶上有著肥沃的土地,給俄羅斯人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俄國人以前不得已,只能在貧瘠的土地上種植穀物。其農作物的產量在歐洲是最低的,這使他們常常面臨饑荒的威脅。據一位18世紀初的英國旅人記載,居住在伏爾加河下游及裡海北岸的卡爾梅克人(Kalmyk,衛拉特人的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