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o;有忠心卻無大才&rdo;的小人,一個&ldo;百戰百勝&rdo;的能臣,看似尚可,可惜他們都不是陳永華這般擁有卓越眼光的大才。但將臺灣敗亡的罪過盡數推諉到二人身上,也有失公平。因為施琅兵臨臺灣島的時候,以臺灣的實力,是根本無法戰而勝之的。面對封建社會迴光返照時期的中國大陸,領土、資源、人口處於嚴重劣勢的臺灣,從來都是無法硬碰硬的,只要清朝政府戰爭機器全面開動,集中力量復臺,臺灣就將無任何勝算,即使能夠擊退施琅的進攻,也無法改變這樣的結局。
所謂臺灣最好的選擇,早如陳永華當年所說&ldo;以小事大,行韜光養晦之計&rdo;,但被鄭經輕易地否決了,這個帶給臺灣二十年繁榮的&ldo;明主&rdo;,在一念之間,將臺灣推進了終結的死衚衕,成敗,盡在這守成之君。
今日臺南延平郡王祠有一對聯:夫死婦亦死,君亡乃明亡。影射的恰是鄭經長子,在政變中被殺害的鄭克臧,儘管鄭克臧當國,依然無法戰勝清軍,但是他也許會選擇另一條道路:遠徵菲律賓。畢竟提倡此議的顏祖望等人都是他監國時的重臣,若如此的話,歷史,或許又是另一種假設了。
【七】
該怎樣評價臺灣鄭氏王朝?什麼樣的話最準確?
或許可以這樣說:當中國社會在清王朝的統治下,沿著中國傳統的封建君主專制道路行進的時候,孤懸海外的大明朝臺灣鄭氏家族,無意之間,開啟了一條新路,堅定地走了22年,迎來了初步的繁榮,卻又被重新拉回到中國傳統封建社會的懷抱裡。一個全新的視窗,在迎來些許明亮的光芒後,悄然關閉。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