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可這些鄭經是看不到的,也沒有時間看到。東進福建失敗後,公元1680年鄭經返歸臺灣,從此意志消沉,整日不理國事,沉溺於聲色犬馬中,次年正月十八日病逝。陳永華也沒有看到,鄭經東徵時,留長子鄭克臧監國,陳永華輔政,其間與民休息,深得民望,卻遭到以馮錫範、劉國軒為首的派系的嫉恨,屢次散步謠言說陳永華欲廢主自立。洞察形勢的陳永華明智的辭去職務,退休歸養,於公元1680年三月病逝。鄭經悲痛萬分,親往弔祭,賜諡號文正。鄭經死後,原來的&ldo;繼承人&rdo;鄭克臧孤掌難鳴,遭馮錫範一派誅殺,鄭經小兒子鄭克爽即位。海峽對岸的北京城,卻彈冠相慶。康熙重臣李光地興高采烈地向康熙道賀說:陳復甫(陳永華)殞命,臺灣指日可待也。
指日可待的日子來了,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經多年精心籌備後,原臺灣鄭氏家族叛將施琅,率水師2萬人跨海東徵,武裝攻臺。臺灣這邊,幼主鄭克爽才13歲,輔政大臣馮錫範無遠謀,自然亂作一團。六月十四日,施琅率水師與鄭氏集團劉國軒部在澎湖會戰,重創劉國軒。敗報傳來,全臺上下一片慌亂,其間有人提出可遷徙至菲律賓等地,謀求東山再起。卻被馮錫範力止,最終在馮錫範、劉國軒等人的主持下,在清軍接受了&ldo;三不傷&rdo;(不傷宗室,不傷官兵,不傷官民)的允諾後,全島歸降。13歲的&ldo;幼主&rdo;鄭克爽被封為&ldo;海澄公&rdo;,軟禁在北京朝陽門外一條衚衕,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病逝於北京。後半生家道中落,雖是&ldo;公爵&rdo;,卻無俸祿,其子也屢遭陷害,多遭發配流放。時至今日,這一門鄭氏族裔早已不可考。而當時同被遣送至京城的,還有被鄭氏集團恩養多年的明宗室成員,被清廷安排世代守護明十三陵,直到清亡。
不知一心志在光復河山的鄭成功若泉下有知,該作何感想,可他該怪誰呢?怪馮錫範和劉國軒嗎?在這裡多說他們幾句。先說馮錫範,《鹿鼎記》小說以及影視作品裡,他是縱橫江湖的武林高手,心機奸詐的大反派。歷史上真實的他,卻到不了這個高度。有武功不假,鄭經留守福建時,他多次浴血衝殺,解救鄭經於危難中,清軍公元1664年攻陷廈門、金門時,鄭氏宗族多人爭相歸附清廷,唯獨馮錫範與陳永華忠心耿耿,與鄭經共度難關。於鄭經而言,他是個&ldo;疾風知勁草&rdo;般的忠臣。公元1674年鄭經東徵,馮錫範以侍衛身份隨行,耿精忠的部將劉應麟歸降,鄭經猶豫不決,馮錫範力主接納,因此導致了耿精忠與鄭經反目,為後來的大敗埋下伏筆。鄭氏集團參軍顏望忠力主徵討菲律賓,開闢新地盤,也被他堅決阻止,後來證明,這些都是錯的。與陳永華的矛盾,以及後來輔佐鄭克爽篡殺&ldo;繼承人&rdo;鄭克臧,其實也是政治派系問題。縱觀其一生,這是一個有小聰明,無大智慧,對主子忠心耿耿的小人。而另一個&ldo;投降派&rdo;劉國軒,歷史上的評價還不錯,雖與陳永華不和,但確有軍事才能。鄭成功東徵臺灣時,他是水師先鋒,鄭成功病逝後,他參與黃昭叛亂,擁立鄭襲,事敗後被鄭經寬恕,此後他知恩圖報,屢立戰功,尤其是在基隆會戰裡重創荷蘭艦隊,堪稱&ldo;民族英雄&rdo;。鄭經趁三藩之亂再次東徵時,他率軍所向披靡,連克海澄、南安、安西、永春,逼得清軍守將穆黑林上吊自殺,因功被封為&ldo;武平伯&rdo;。耿精忠兵敗後,清軍反攻福建,是他在南平寨留守阻擊,方才保得鄭經全身而退。長久以來,他是清軍最難對付的對手。後來臺灣鄭氏家族投降,他被封為順清侯,駐守天津,任上為官清廉,興農安民,康熙三十一年病逝於任上,賜太子太保,觀其一生,算是能臣。
一個&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