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拋卻&ldo;雙重標準&rdo;,正視&ldo;名分&rdo;,所謂鄭成功驅荷復臺,既非抗擊外來侵略這般簡單,更非&ldo;割據自立&rdo;乃至&ldo;分裂祖國&rdo;。這是大明王朝大廈將傾之際,最後的一塊&ldo;復國根據地&rdo;,更是心懷故國的萬千明室遺民,最後的精神家園。
與名分相關的,是收復臺灣的過程。其中的一些艱苦,是讀正史的人所熟悉的,比如荷蘭人防禦嚴密,軍力強大,赤嵌、臺灣府兩戰,攻擊異常慘烈。久攻不下之際,鄭氏大軍出現斷糧危險,在漫長的包圍之後,方逼得荷蘭軍整軍降服。克堅城,復故土,軟硬相濟迫服縱橫全球的&ldo;海上馬車夫&rdo;,不易。
更&ldo;不易&rdo;的還有一些令清朝人尷尬不已甚至迴避不提的歷史:就在鄭成功傾精銳東徵臺灣之際,意在統一全國的清王朝也頻頻動作,多次派兵清剿鄭成功的屬地金門、廈門,叛逃清室的施琅、黃梧等人,更是甘為前驅,率水師屢屢打劫鄭軍開往臺灣的運輸船,企圖斷絕鄭軍攻臺的運輸線。如此&ldo;趁火打劫&rdo;,實是讓鄭成功的攻臺大軍腹背受敵,在圍攻臺灣城的最關鍵戰役裡,鄭軍的運糧船遭清軍襲擾,部隊一度面臨斷糧局面。鄭成功以身作則,減少三餐糧食用度,也不肯向臺灣百姓加派徵用。&ldo;鄭氏逆賊&rdo;的所為,真讓正統的&ldo;我大清&rdo;汗顏。
根據揆一的《被貽誤的臺灣》,以及諸多荷蘭當時駐東南亞官員的記錄筆記,在鄭成功收復臺灣甚至佔領臺灣以後,相當長的時間裡,荷蘭侵略者和南下清軍頻頻勾結,聯手打擊。荷蘭殖民者甚至透過清廷寵信的湯若望等西方傳教士的幫助,在清廷高層活動,不僅向清軍出售武器、戰船,更派水師連續騷擾,配合清軍作戰。荷蘭東印度公司當時的高官菲克爾的記錄寫得十分明確:韃靼人(清廷)對臺灣屬於誰的興趣,遠少於對國姓爺是否還存在的興趣。號稱&ldo;正統&rdo;的大清王朝,在這場&ldo;反侵略&rdo;裡的表現,實在是讓人不敢恭維。
當時許多明朝忠臣對鄭成功的選擇頗多指摘,比如抗清名將張煌言指責鄭成功&ldo;舍大就小,得不償失&rdo;,顧炎武等&ldo;明朝遺老&rdo;也指責說這是&ldo;以忠義為名,棄君臣大義,行自立乾坤之實&rdo;。但如果我們把眼光再放遠一些,西班牙王室重臣菲利普親王早在公元1622年就向王室建言:臺灣是&ldo;遠東海洋的燈塔&rdo;。荷蘭國會則在公元1651年、1655年、1658年3次追加建造臺灣防衛的預算,長期擔任荷蘭國駐臺灣總督的揆一更是堅稱臺灣是&ldo;東亞海洋不沉的橋頭堡&rdo;。在大航海時代的世界,臺灣因其特殊的位置,在東西方貿易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所謂&ldo;寶島&rdo;,實至名歸。
我們不妨可以做這樣一個假設,如果沒有公元1661年的那次渡海東徵,鄭成功的抗清力量在清王朝的絞殺下迅速覆滅,而閉關鎖國的清王朝,對開拓萬裡海疆從未有過興趣。盤踞臺灣的荷蘭人,也勢必穩固他們的統治,臺灣,將從此真正成為荷蘭海洋帝國治下的一塊&ldo;領土&rdo;,幾個世紀以後,或許會繼續留在荷蘭版圖裡,也或許會如今日菲律賓、印尼一樣,成為與中國隔海相望的&ldo;鄰邦&rdo;,卻必不再為華夏所有,若那樣,才是萬千炎黃子孫真正的恨事。
如果我們以此來看待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功業,就可以很容易的得出評語:艱苦卓越,功業千秋。
【三】
說功業,自然要說說鄭氏臺灣政權的軍事力量。一支能夠驅逐&ldo;海上馬車夫&rdo;荷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