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 (第1/3頁)
劉憶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三、1903年底,以北洋練軍馬隊及分駐馬廠的北洋親軍裁改成為步隊一協(旅)、馬隊一標(團);又赴河南、山東、安徽等省招募新兵一協、炮隊一標,於1904年3月組建成北洋右鎮,分駐小站和馬廠。當月又奏準將左右鎮改稱為第一、第二鎮。
四、1904年3月,袁以直隸巡警營(1902年8月,由武衛右軍抽調三千人組成,派駐天津和津榆鐵路沿線)&ldo;北段&rdo;13的一千五百人為骨幹,添募新兵,編為第三鎮,調往保定進行訓練。
五、1905年2月,將駐紮南苑、海淀的薑桂題所部武衛右軍的一部分,與1901年由江蘇調來由袁教練統率的&ldo;自強軍&rdo;二千人合編為第四鎮,仍駐留原地。
六、1905年5月,將留在山東的&ldo;武衛右軍先鋒隊&rdo;(袁世凱在山東時,由原山東巡防營裁編而成)十二營,加添步隊一協,編為第五鎮,駐留濟南一帶。
七、由清廷交辦,在保定編練的京旗常備軍(全部由旗人組成),在1905年統一全軍番號時(各種雜牌番號一律取消,通稱陸軍)被定名為陸軍第一鎮。原北洋第一鎮被改為陸軍第二鎮,北洋第二鎮改為陸軍第四鎮,第三、五鎮番號不變,第四鎮改為陸軍第六鎮,這就是袁世凱一手編練,赫赫有名的&ldo;北洋六鎮&rdo;,總兵力約六萬八千人,加上北洋各軍事學堂人員,總數約七萬人。在整個新軍(總數約十七萬人)中佔約2/5。
此外,在正規軍之外,袁還將駐紮直隸的原淮軍各營整頓改編為三十九營,即&ldo;北洋巡防營&rdo;,分為前、後、中、左、右五路,分別由夏辛酉、張勳、李天保、徐邦傑、邱開浩統帶,駐紮於直隸各州縣,專用於&ldo;彈壓地方,緝捕盜賊,巡查鐵路電線&rdo;。此外,原宋慶統率的武衛左軍(即毅軍)二十餘營約萬餘人,在宋慶死後由馬玉昆統領,1908年馬去世後,由薑桂題(小站舊人)接管,由此納入了袁世凱的北洋系統。袁世凱此時所掌控的軍隊超過十萬人,而北方各省新軍也由北洋教練,因而間接受到北洋的影響。
北洋六鎮中,除第一鎮由旗人組成,袁不能完全控制外,其餘五鎮全部是袁的嫡系。六鎮的軍事首長也是由袁一手選定的,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小站出身。如第一鎮統制(師長)先後為鳳山、何宗蓮;第二鎮統制先後為王英楷、張懷芝;第三鎮統制先後為段祺瑞、曹錕;第四鎮統制為吳鳳嶺;第六鎮統制先後為王士珍、趙國賢。在協(旅)、標(團)這兩級擔任協統(旅長)、標統(團長)的高階軍官也都是當年小站的營連級的骨幹。袁世凱小站練兵十年之後,至此大獲豐收。在此基礎上也形成了清末民初中國最大的軍事政治集團‐‐北洋集團
庚子事變之後,清軍的主力‐‐榮祿治下的武衛軍,除遠在山東的武衛右軍外,基本上瓦解,京畿一帶的防衛十分薄弱。此時大清國的軍事力量,基本上還是以舊軍為主,主要由滿族八旗和綠營組成。八旗分駐各大城市和邊防要地,由滿族將軍統領,號稱二十五萬,實則不足十九萬,除京營八旗裝備有新式槍炮外,大都仍用刀矛弓箭,而且旗營官兵多為世襲,此時已腐敗不堪,談不上什麼戰鬥力了。綠營主要由老綠營、防軍和練軍(主要由原湘、淮勇營編練而成)構成,1906年後統一改編成為巡防營,是各省總督、巡撫統帥下的地方部隊,1905年時尚有四十四萬餘人。但&ldo;此種兵丁散駐各州縣,半數左右都是當地土著,平時絕不操練,槍械服裝旗幟幾乎全都黴敝不堪……且不論能否作戰,就是捕緝盜賊也難得力,甚至有全營空額,並無此兵者14。&rdo;新軍除去袁世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