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鎮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故作反抗,女家和鄰裡聞訊,亦假裝追趕,卻只趕不追3。這類熱熱鬧鬧的搶婚喜劇,其實是出於對母系對偶婚制和父系個體婚制進行的調和,從前者的夫從婦居轉向後者的婦從夫居,搶婚儀式約定俗成,正包涵著社會承受應變的心理。佤族男子在婚前要到女家勞動一段時間,婚後夫妻雙方又得到女家再勞動幾天,以後卻要求妻子必須嚴守貞節,否則被打被逐。這不就是父系制深化的同時,又對母系制失落所作的象徵性補償麼?
人類自原始群時期雜亂性交伊始,婚姻形態的演變,大致歷經血緣家族時期的行輩婚,和母系氏族時期的氏族外婚制及對偶婚,直到原始社會行將崩潰之前,才完成父系個體婚制向父權家長制下婚制的深化。父系個體家庭以經濟條件為重要基礎,是私有制發展下的產物,有著與以往一切兩性結合或血緣關係的社會婚姻形式根本不同的性質,它的出現,本身就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口再生產單位,而成為瓦解父系氏族組織的一種潛在力量,至其發展的高階階段,出現了父權統治下的家長制大家庭,出現了與原氏族制度格格不入的宗親組織和倫理觀念,其經濟職能也無不加速了氏族組織的解體。隨著階級社會的全面出現和文明時代的到來,父權制大家庭和父系個體婚家庭,也因之而不斷得到充實調整。
1 《呂氏春秋&iddot;恃君》。
2 《列子&iddot;湯問》。
3 《文選&iddot;魯靈光殿賦》。
4 徐州博物館:《論徐州漢畫像石》,《文物》1980年2期,53頁圖9。重慶市博 物館、合川縣文化館:《合川東漢畫像石墓》,《文物》1977年2期,67頁圖15。黃文 弼:《吐魯番考古記》,科學出版社,1954年,圖版61。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