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部分 (第2/4頁)
賴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生不窮。夫如是,可以變化氣質,愚明柔強,雖引為聖賢可也”。此派尊崇朱嘉,曾倡言推尊理學,以改變社會風氣。建議為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定爵諡,表彰周、程開創理學之功。重視讀書窮理工夫,謂“益知讀書窮理工夫無窮,此不是黔奇街博,義理所繫,世變所關,不容草草”。讀書窮理的目的是“涵養氣質”,轉變社會風氣。此派還特別重視“心”的作用,認為“心者人之太極,而人心又為天地之太極,以兩儀,以命萬物”。指出“是心之明,光乎rì月,然則心者神明之舍,所以範圍天地,出入古今,錯綜人物,貫通幽明”。如果“人心遷於物則蔽□”,這就需要下一番“正心”、“養心”、“明心”的工夫。要做到“心之神明”,就要“寡yù”。此派提倡“寡yù”,而不提倡“無yù”,認為“聖賢言寡yù矣,未嘗言無yù也”,“天理人yù同行異情,以此求之,則養心之說備矣”。此派宣揚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人的貴賤貧富的界限是不侵犯的“天險”。此派特別重視學校教育,人認為“崇學校在於養士氣”,“涵養氣質以成其材,而待國家之用”。為學主張多讀原著,謂“讀書雖不可無注,然有不可盡從者”。指出,“多看先儒解說,不如一一從聖經看來,蓋不到地頭親自涉歷一番,終是見得不真”。主張“不yù賣花擔上看桃李,須樹頭枝底,方見得活jīng神也”。(《宋元學案》卷八十《鶴山學案》)此派代表著作有:魏了翁《鶴山大全集》、《九經要義》,魏文翁《中庸大學講義》,吳泳《鶴林集》,王萬《心銘》、《淡齋規約》、史守道《傳齋集》、《chūn秋統會》,稅與權《易學啟蒙小傳》。此派學說曾盛行於四川邛眉一帶,明清時期仍有傳人。
;
………【15、龜山學派】………
〖龜山學派〗北宋末南宋初楊時所創立的學派。楊時為北宋南劍州將樂(今屬福建)人,晚年隱居龜山,學者稱“龜山先生”,因稱所創學派為“龜山學派”。楊時為安定學派胡瑗、濂溪學派周敦頤再傳弟子。熙寧進士,調官不赴,拜程穎為師,專心學習理學,為額所器重。穎死後,又從程顥學,“程門立雪”,刻苦攻讀,多有發明,與謝良佐、遊酢、呂大臨並稱“程門四大弟子”。晚年專事著書講學,傳“洛學”於閻,與羅從彥、李侗被稱為“南劍三先生”,東南學者奉之為“程氏正宗”,紛紛前來求學。因形成“龜也學派”。楊時與當時著名學者胡安國、陳□、鄒浩、遊復、鄭修、李夔等為友,一傳數傳弟子眾多,著名者有王蘋、呂本中、關治、陳淵、羅從彥、張九成、蕭□、胡寅、胡宏、劉勉之、潘良貴、王居正、廖剛、趙敦臨、宋之才、李鬱、胡埕、鄒柄、曾恬、江琦、範浚、魏杞、汪大猷、汪應辰、尤袤、舒琳、陳居仁等。此派反對王安石:新學”,注重《六經》等儒家經典,推崇《大學》和《中庸》以為《大學》是學者入門之書,《中庸》為聖學之淵源,人德之大方。以發揚光大“洛學”為己任,繼承二程“理一分殊”學說,認為“天下只是一理”,“天下之物,理一而分殊,知其理一,所以為仁;知其分殊,所以為義。”謂“為仁由己”,多下“克己”功夫。認為要作到“仁”、“義”,必須“誠意正心”,“主敬以養心”。謂“敬與義本無二,所立者敬,而又則自此出焉。”在人xìng論方面,認為“言xìng善,可謂探其本;言善惡混,乃是於善惡已萌處看”,惡xìng若萌,即違背“天理”、“人xìng上不可添一物”,不能有絲毫為惡之處。要如此,“必先乎明善,然後知所以為善也。明善在致知,致知在格物”,必須下一番“格物致知”的功夫,才能明確為善的道理,“則天下之理得矣”。主張“事事循天理”,曾說,人各有勝心,用心去盡,而惟天之循,則機巧變詐不作。”經過“格物致知”和反身自省,即可達到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