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繼續複習備考 第一節 複習寫作知識(續4) (第2/5頁)
山果果9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推移,這片荒蕪之地竟然開始生鏽般地佈滿了綠苔和黑斑,看上去越發顯得醜陋不堪。
這群天真無邪的孩子們,最初也曾對這塊石頭充滿好奇,但當發現它既不美觀又毫無用處之後,漸漸地就對它心生厭惡起來。曾經有那麼一段時間,大家齊心協力想要將它搬走,然而儘管使出渾身解數,最終還是因為力量太過弱小而以失敗告終。此後,每當路過那塊石頭時,我們都會忍不住投去嫌惡的目光,並時不時地對其加以咒罵,可無論怎樣發洩心中的不滿,對於這個龐然大物,我們依舊束手無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繼續躺在那裡,彷彿在嘲笑著我們的無能。
五明覺得這“抑”啊,簡直已經發揮到了極致,甚至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用最犀利刻薄的語言來描述它的醜陋與無用——“人都罵它是醜石,它真是醜得不能再醜的醜石了”。如此這般貶低,難道還不足以體現出這“抑”的力度嗎?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但是,故事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轉折,村子裡來了一個天文學家。這是由“抑”轉“揚”處。他一眼看見了“醜石”,眼光立即就“拉直”了,原來這是一塊“隕石”,自天而降已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東西”正因為“它不是一般的頑石”,當然不能去做牆、做臺階、不能去雕刻、捶布。它不是做這些小玩意兒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譏諷。
在文章的結束,作者由衷寫道:我感到自己的可恥,也感到了醜石的偉大,我甚至怨恨它這麼多年竟會默默地忍受著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種不屈於誤解、寂寞的生存的偉大。
五明覺得這就是揚,而且揚得深沉、有力讀到最後,你就可以明白,前面的抑,正是為了後面的揚,抑是手段,揚是本意,它們是相反相成的,欲揚故抑,才使得文章高揚、有力。
五明瞭解到,馮烽所著的《我的第一個上級》、楊朔創作的《荔枝蜜》、王英琦撰寫的《一個小佛》,還有魯迅先生那膾炙人口的《阿長與山海經》等等優秀作品,無一不是運用了這種獨特而精妙的“欲揚先抑”寫作技法來完成的。
就拿馮烽的《我的第一個上級》來說吧,故事開篇可能會讓人覺得主角的這位上級有些平凡甚至平庸,但隨著情節的推進,讀者漸漸發現他身上那些深藏不露的閃光點和卓越才能;楊朔在《荔枝蜜》裡一開始似乎只是在平淡地敘述自己對蜜蜂的一些不太好的印象,然而當讀者跟隨作者的筆觸走進養蜂場,瞭解到蜜蜂辛勤勞作釀造甜蜜的過程後,便會對這些小小的生靈產生由衷的敬意和讚美之情;王英琦的《一個小佛》或許起初給人的感覺不過是一尊普通的佛像而已,但在後續的文字中卻能揭示出它所蘊含的深刻寓意和精神力量;至於魯迅先生的《阿長與山海經》,更是將阿長這個看似粗俗、迷信又麻煩的保姆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可到最後,當她費盡周折為年幼的魯迅買來心心念唸的《山海經》時,那份樸實無華的關愛和善良深深打動了每一個讀者的心。
五明透過學習,領會到正是因為有了這樣巧妙的“欲揚先抑”技法,這些文學作品才能夠在吸引讀者興趣的同時,更深刻地刻畫出人物性格特點、表達主題思想,從而成為流傳不衰的經典之作。
10、 “往復三疊”法。
這種被稱為“三疊式”的結構模式,在中國古代小說以及戲劇作品當中得到了極為廣泛的應用。比如那經典的“三顧茅廬”(也就是三次誠懇地邀請智慧過人的諸葛亮出山相助);還有令人津津樂道的“三氣周瑜”,將孫劉聯盟之間的明爭暗鬥展現得淋漓盡致;更有那充滿驚險與刺激的“三打祝家莊”,生動描繪出一場場激烈的戰鬥場面;家喻戶曉的“三打白骨精”,更是讓讀者充分感受到孫悟空降妖除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