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有感受的眾生。
就是諸位!我們要先了解自己的定位。我們是活在五蘊——色受想行識,我們是業報身,我們深受感受的影響。所以怎麼辦呢?不管自利也好,利他也好,想辦法讓自己保持安樂,你這樣才能夠長長久久。
所以,既然安樂,那表示什麼?你不能像法身菩薩無差別地面對所有境緣,有些地方你不能去就不去了。所以後面佛陀會講到身口意的,就說有些行為你不能做,有些地方你不能去。為什麼?保持你的安樂,你才能夠長長久久地自利利他下去。
這個地方是講安樂。凡夫要能夠弘法,先讓你自己安樂,這是第一個原則。
二、經文要義
(一)上來跡門正宗,三週說法,三根授記,已令聲聞人回小向大,發菩提心。跡門流通中,佛讚美人法,且勸募弘通妙法之五種法師。前品既得聖眾命弘持,今品為教初心菩薩,應加修身、口、意、誓願等四安樂行,以堅固一佛乘之妙因。
上來跡門正宗,佛陀在跡門正宗三週說法,開權顯實,使令整個弟子們進入佛陀的知見,最後成就授記。這當中令聲聞人回小向大,發菩提心,這是跡門的正宗。到了流通分當中,佛陀在<法師品>讚美人法,讚美受持《法華經》的人——五種法師,讚美《法華經》的法,這個法是成佛的捷徑。而且到了<勸持品>勸募弘通妙法的五種法師。所以前面的<勸持品>是得到聖眾來弘持妙法。聖眾是什麼?是法身菩薩。
那麼這一品是誰來弘傳呢?是凡位的菩薩,外凡資糧位的菩薩。外凡資糧位的菩薩是什麼特色呢?內心有煩惱,而且善根又薄弱,是這種人來弘揚佛法,所以佛陀必須要安立四安樂,身安樂、口安樂、意安樂跟誓願安樂,用四種法來保護,或者說是堅固我們的善根。也就是說,你要弘揚佛法,你要先讓自己的善根不受傷害,這是前提,你要把自己腳跟先站穩了。所以佛陀講出四個法來保護自己,身、口、意、誓願。
(二)佛說四安樂行,即承先啟後。承先者,佛以四安樂行為末世中佛弟子自行化他之軌範,以成一佛乘之因。啟後者,即此四安樂行,用以開啟後文之本門正宗,以成法身之妙果。即是稱性起修,全修在性;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前後相成。
佛陀說四安樂行不完全只是保護你的善根,它還有怎麼樣的作用呢?“承先啟後”的作用。承先,就是加強前面的跡門,加強我們一佛乘的因地,這是承先;啟後,就是開啟後面的本門,開近顯遠的本門,以成就未來法身的妙果。所以這個安樂成就因地,也是從安樂成就果地的法身。所以“稱性起修,全修在性”。不管是因地的稱性起修,或者果地的全修在性,對凡夫來說,想辦法在你修行弘法的過程中保持安樂是關鍵。它是通因通果的,“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前後相成”。沒有安樂就沒有長久的菩薩道,是這個意思。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看第三。
(三)本品所說四安樂行,一一皆以止、觀、慈悲之妙行,成大乘戒定慧之三學,以此而導正身、口二業,導正意業,導正誓願。如大論雲:因名止行,果名斷德。因名觀行,果名智德。因名慈悲行,果名恩德。因名三業,果名三密。是故初心欲修圓行,入濁弘經,為濁所惱,自行不立,亦無化功。佛為是人,示四安樂行也。
這個四安樂行有身、口、意、誓願,其實它真正的修法只有三個:一個是止行,一個是觀行,一個是慈悲行。
止,就是你要有方法調伏你自己,就是外境刺激你的時候,你怎麼樣能夠把你自己的煩惱調伏下來。這個是講到持戒跟修定。
觀行,就是你要有辦法引導你自己。但這個引導,這個觀,跟我們理觀不一樣。諸位!我們在講理觀的時候,是一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