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默默地離開就好。這是第一種,就是善根不成熟。
第二種,那如果有人善根成熟,主動向你求法呢?那當然就是善巧方便。“我是世尊使,處眾無所畏。我當善說法,願佛安隱住。”善巧方便。
這兩種方法。所以法身菩薩在面對境緣的時候相對容易。
丁五、安樂行品 分二:戊一、文殊提問;戊二、如來垂答
那有人就說,如果是凡位的菩薩,我到末法時代,我也喜歡跟我的同參道友講講《法華經》,那應該怎麼辦呢?凡位的菩薩就看下一段了。我們看<安樂行品>。
我們先看附表第三十一<安樂行品>,就是講義的第四十八面。
首先我們看解釋品目。這個“安樂行”是什麼意思,把這個品目解釋一下。
一、解釋品目
身無危險故安,心無憂惱故樂。身心安樂,三業清淨,故能弘通妙法。慧思禪師雲:一切法中心不動故曰安,一切法不受故曰樂,自利利他故曰行。
安樂這兩個字有兩個解釋,一個是約事修,一個是約理觀,理觀跟事修兩種。
事修,是蕅益大師的解釋。蕅益大師說:“身無危險故安,心無憂惱故樂。”安,就是你能夠遠離各種的障礙跟傷害。你一個弘法法師,起碼要讓你自己感到安全。第二個,在弘法過程當中,沒有各種的憂惱,沒有各種煩惱的活動,就叫樂。總而言之,“身心安樂,三業清淨,故能弘通妙法”。從事修的角度,就是要遠離傷害,遠離煩惱。對外遠離傷害,對內不要去激發你的煩惱,這樣子你才能夠弘揚《法華經》。這是從事修。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我們看理觀。這個理觀就有點深了。就是你在弘揚《法華經》的時候,你儘量做到於一切法中心不動。我們的心是擾動的,一下子想東,一下子想西。為什麼會擾動呢?因為我們取相分別。別人跟我們講什麼話,別人給我們什麼臉色,其實這個是外境。那外境怎麼跑到你內心去呢?外境跟內心本來是不同的法界,但為什麼外境的這種境緣會跑到你內心干擾你呢?是我們自己把它取過來,放到心中去分別的。所以怎麼辦呢?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不要取這個相狀,你的心就保持不動。
第二個,不受。這是關鍵了。諸位!你如果要行菩薩道,要到眾生法界,苦惱的法界去行菩薩道,你最好把你的感受給收起來,不要相信你的感受。你高興也好,痛苦也好,你就照你原定的計劃去做就對了。其實不要說弘法,諸位!一個人能夠堅持做功課,也是要把感受收起來,時間到了就去做功課,不管你願不願意。你如果跟著感受走,你這一輩子大概就一事無成了,因為感受是最容易誤導我們的。
所以,你要能夠安樂,第一個,對外境不要太在乎,第二個,對你內心的感受也不要當一回事。這就是安樂,這是境界更高了,這是從觀心的理觀的思想。
這個安樂的意思,我解釋一下。法身菩薩安住清淨心跟菩提願,所以對他來說生命沒有什麼安樂跟痛苦,沒有這回事情,他根本就真的離相了。安樂也好,痛苦也好,對法身菩薩根本就不算一回事。
但是凡夫不一樣。凡夫的感受是不可能完全關閉的,這是現實。所以你要怎麼樣呢?你要選擇性地去弘法。所以後面會說,有些地方你不能去的。就是說你要量力而為,你根本就沒有那個本事嘛!那弘揚佛法就要儘量讓你自己保持安樂,如果你承受太大壓力,你的弘法事業就做不久了。
修行也是這樣。其實<安樂行品>,包括你做功課也是這樣。你把功課排得很緊,你一天工作忙完,生活作息完,你可能只有一個小時,你一定要排別人三倍的時間,你這個修行怎麼樣?不安樂,不會持久。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是一個有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