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趙充國 (第3/3頁)
瑩瑩燦燦的高孝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犯羌人激起羌人叛亂正如趙充國預料的那樣。
趙充國一生忠於國家敢於直言進諫。他不僅在軍事上有著卓越的才能更在政治上有著深遠的見識。他的忠言往往能夠切中時弊為朝廷的決策提供重要的參考。
六、生榮死哀與後世紀念
甘露二年(前52年)或甘露三年(前51年),趙充國去世,終年八十六歲。宣帝賜他諡號為“壯”,以表彰他一生的功績。趙充國的葬禮隆重而莊嚴,他被葬於圭卜山之陽(今甘肅清水城西北李崖)。
甘露三年(前51年),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見漢宣帝。宣帝以“戎狄賓服,思股肱之美”,在未央宮麒麟閣圖畫了十一位功臣的畫像,以表彰他們的功德。趙充國位列其中,成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他的畫像被繪製得栩栩如生,以永載史冊。
漢成帝時期,西羌再次發生動亂。成帝追思趙充國的功勳,命黃門侍郎揚雄在趙充國畫像旁作頌稱讚。揚雄的頌詞高度評價了趙充國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智慧認為他是西漢王朝的傑出將領和忠臣。
趙充國去世後,他的事蹟被廣泛傳頌。他的陵園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城北二里的李崖村石佛坪。陵園始建於漢代歷經多次修繕至今仍然儲存完好。陵園內有祭亭、祭祠等多處建築以及趙充國的墓冢。每年清明節等節日都有許多人前來祭奠緬懷這位傑出的歷史人物。
七、詳細故事:百聞不如一見
趙充國在督兵西陲時成功挫敗了羌人的進犯。回到朝廷後宣帝因他年老便問他:“派誰去帶兵最合適呢?”趙充國回答得很痛快:“再沒有比老臣更合適的人選了。”宣帝又問:“需要多少人馬?”趙充國答:“百聞不如一見。臣願立刻去金城測看地形寫出方案來。陛下把此事交給我辦好了。”這就是成語“百聞不如一見”的由來。它意為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凡事要調查研究才能下結論。趙充國的這句話不僅表達了他對實地考察的重視也體現了他作為一位傑出將領的務實精神。
八、詳細故事:失之毫釐 謬以千里
西漢時期趙充國奉漢宣帝之命去平定西北羌人動亂。他採取招撫的辦法使得大部分羌軍投誠。然而漢宣帝卻打算命他的副將出兵繼續進攻羌人。趙充國極力反對認為這樣做會失去已經取得的戰果並可能引發更大的戰亂。他在總結漢廷對羌政策失敗時說道:“真是失之毫厘謬以千里。”這句話意味著即使是很小的差錯也可能導致巨大的失敗。趙充國的這句話深刻揭示了軍事和政治決策中精確性和謹慎性的重要性。
結語
趙充國是西漢時期一位傑出的將領和政治家。他以其勇略和深諳“四夷”事務著稱為西漢王朝的邊疆安定和中原的休養生息作出了重大貢獻。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智慧為後世所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