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昭山有“山市晴嵐”,為“瀟湘八景”之一,也是八景之中唯一的山景。
昭山與韶山隔江遙遙相望,昭山與韶山是一對兄弟。“紫氣繚繞,嵐煙襲人,雲蒸霞蔚”,說的是“晴嵐”中的昭山。“群山環抱,峰巒聳峙,氣勢磅礴,翠竹蒼松,田園俊秀”,這是韶山。
南巡獵奇的舜帝腳踏著這兩座山,一座立巨碑,一座奏韶樂。迷人的音樂引鳳來儀,百鳥和鳴。韶樂鳥鳴之地便是韶山了。
韶山海拔500米,昭山200米。韶山只是南嶽的一個峰巒,第71峰。
有鳳的地方就有龍。“東方紅,太陽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1893年,毛澤東誕生於韶山。1911年春天,東山高小畢業的毛澤東第一次去省城,船靠昭山,夜宿昭山禪寺。
惟楚有才嶽麓山
這山望著那山高。尋高山而去,再順江而下,便是南嶽衡山第72峰嶽麓山。雲麓峰海拔300米,比韶峰還矮一截。嶽麓山出名,緣於嶽麓書院與坡腹躺著一群血性的湖南男人。他們大多從嶽麓書院走出去,然後又榮歸故里,廝守於斯。
“惟楚有才,於斯為盛”是湖湘的標牌;“經世致用”是湖湘人的口號;“實事求是”是湖湘人的名片。——陶澍、魏源、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燾、譚嗣同、楊昌濟、蔡鍔、陳天華、毛澤東……都是嶽麓書院正式的與旁聽的學生。他們學就山間,成年于山間,羽化于山間,成一座山或一支峰,為世人所仰望!
因之,麓山人氣鼎旺。
曾國藩,嶽麓山走出來的著名的書徒,近代中興名臣中的領袖,麓山的一個象徵。在他有生的61年中,書生報國,血寫春秋。19年從事“維穩工作”,培育了一支訓練有素、驍勇善戰、喋血尚武的“武警部隊”——湘軍。他常常露崢嶸於危難之時,化兇險為平安吉祥。他遊離於官場間,讀書趕考,著書立說,持家主政,歷任禮、兵、工、刑各部侍郎(副部長),後又任兩江總督與直隸總督,後授大學士(宰相)。
貌含拙潤境透清奇,視錢財若糞土。“只看文章千古,願把黃金棄。”曾國藩官當得再大也不忘捧卷夜讀,“腹有詩書氣自華”,以致成為湖湘學派的一面旗幟。他在湖湘文化中摸爬滾打,擦亮朱程理學。曾公曰:“吾心知有限,萬物之分無窮,不研乎至殊之分,無以洞乎至一之理。”通俗說來就是,人的認識是有限的,不研究和認識具體的事物,也就無法認識從具體事物中抽象出來的一般的理。從認識具體事物入手,然後在此基礎上經過抽象和條析而認識事物一般本質,即“理”。他在肯定“天命”的基礎上強調“事在人為”,窮極了湖南男人的“征服欲”。又曰:“鄙人閱歷事變,但覺除得人事以外,無一事可恃。”即強調事在人為,勤奮出天才,肯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這些“實事求是”的精神,與坐等天賜的程朱理學相左,時年湖湘學子對此推崇備至。在“知行”關係上,曾公強調“格物,致知之事也;誠意,力行之事業也。”即腳踏實地,身體力行,而妄談虛言,切忌大話。可見,曾國藩在實踐中對理學融會貫通,兼收幷蓄,是位集大成者。
曾國藩的理論見諸實踐中,便表現在他倡導與鼓吹“洋務思想”,是洋務運動的首創者之一。他身邊有嶽麓書院的同窗好友如魏源、賀長齡、陶澍、郭嵩燾和左宗棠等,主張面向世界,學習西方先進技術,興辦軍工。在外交方面,曾國藩一方面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國,認為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並反對借師助剿;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張向西方學習其先進的科學技術,如購買外洋器物……訪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習,繼而試造……可以剿發捻,可以勤遠略。
關於山:激凸南蠻呈剛烈(3)
在文學史上,曾國藩自成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