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O的熊貓愛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一個陽光明媚、微風輕拂的清晨,雙辰早早地起了床,滿心歡喜地期待著與爸爸媽媽一同前往那座聞名遐邇的阿育王寺遊玩。
一家三口精心準備後,便興高采烈地踏上了這趟充滿趣味與神秘色彩的旅程,一路上,他們有說有笑,談論著對這座古老寺廟的種種好奇和想象。
當終於抵達阿育王寺時,雙辰被眼前宏偉壯觀的建築所震撼,硃紅色的大門敞開著,彷彿在熱情地歡迎他們的到來。
走進寺廟內,清幽寧靜的氛圍讓人頓時感到心神安寧,古色古香的亭臺樓閣錯落有致地分佈著,雕樑畫棟間盡顯歲月的痕跡,雙辰跟隨著父木,漫步在青石鋪就的小徑上,仔細欣賞著周圍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
阿育王寺現佔地面積平方米,建築面積平方米。現存殿、堂、樓、閣600餘間,依山坡構築。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二山門、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寶殿、舍利殿、法堂和藏經樓。
右側有云水堂、鄮峰草堂、拾翠樓、祖師殿、承恩堂、方丈殿、宸奎閣、寮房等361間;左側有松光齋、鐘樓、舍利堂、先覺堂、大悲閣等264間。
大雄寶殿系清康熙年間重建,殿上有乾隆書\"覺行俱圓\"匾,舍利殿始建於1678年,重簷,黃色琉璃瓦蓋頂,石雕舍利塔一座,內建七寶嵌鑲塔亭,塔身青色,五層四角,四面窗孔,每層雕菩薩神像,內頂懸寶磬,舍利珠掛在其中。寺內有浙江省僅存的兩座元塔,磚木結構,仿樓閣式,六面七層,每層置腰簷、平座,底層四周有圍廊。
阿育王寺內較完整地儲存著歷代碑碣、石刻、匾額以及經藏古籍等文物。
有唐範的書\"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宋蘇軾書\"宸奎閣碑銘\"、宋張九成撰書的\"妙喜泉銘\"和元、明、清歷代碑額現代碑刻58塊,有唐雕四天王右像、唐貫休畫十六尊者石刻、殿內棟上有宋高宗的\"佛頂光明之塔\"、宋孝宗御書\"妙勝之御\"、清乾隆御筆\"覺行俱圓\"等許多匾額和藏經樓上清雍正版本《龍藏》7247卷、《磧砂版大藏經》等珍品。其中以《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宸奎閣碑記》和《妙喜泉銘》最為珍貴。
天王殿重簷歇山黑瓦頂底層開間,上層五間,高約十四米,正脊上有(國基鞏固)四個字,簷間橫匾書(天王殿),大門上有(八吉祥地)四寂橫匾,是中國佛教協會前會長趙樸初所書,殿內石壁,嵌有金剛經石刻十八塊,前後石柱刻有六對楹聯,殿供大肚彌勒、韋馱及四大天王像。
大雄寶殿面寬七間,重簷歇山黑瓦頂建築,高約十四米,正脊上有風調雨順及龍魚戲珠彩塑,簷間有(大雄寶殿)方額,下層簷下橫匾書(覺行俱圓)為乾隆皇帝御書。
殿內橫匾額題(善獅子吼)也是乾隆皇帝的御筆。殿之中塑釋迦牟尼佛,東塑藥師佛及阿難尊者,西為阿彌陀佛及迦葉尊者。兩旁十八羅漢,後面塑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海島圖》及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像。殿前之兩株樟樹,高過殿頂。
舍利殿面寬五間,重簷歇山黃琉璃頂建築,高約十三米,殿前屏門,浮雕綺麗。簷間方形額,上書(妙勝之殿)為宋孝宗御製,下簷黃匾上書(舍利殿),殿後壁外有四幅護法神鵰,為唐朝作品,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殿內正中樑上懸豎額(佛頂光明之塔),是宋高宗御書,橫匾(光明莊嚴)掛於南面,殿正中是高七米的石塔,內放置七寶鑲嵌的(舍利放光)之佛龕,塔下列利賓及阿育王像,石塔後面供置釋迦牟尼臥佛像,長約4米。
殿前月臺兩側壁上立有四塊珍貴的碑記,其中有唐朝萬齋融撰文、處士範重書的《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宋朝為寺內(宸奎閣)落成書寫的記事文章和張九成撰並書的《妙喜泉銘》碑。殿後有(母乳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