媱與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徵後蜀,收復秦、風、成、階四州;親征南唐,迫使李煜去帝號降為國主,他一生親征五次,威震天下,使得分崩離析的聖唐皇朝出現了大統一的趨勢。
更為難得的是,柴榮不僅會打仗,其治軍能力和戰略眼光也是高人一等,他吸取高平之戰“將不用命、士不能戰”的教訓,整治軍政,不僅重新整頓禁軍,“選取優者為殿前諸班”,將禁軍打造成為一支有著強悍戰鬥力的軍隊,還整肅軍紀,懲處“挾私斷殺平民”的供奉官以及“監納厚取耗餘”的左羽林大將軍。
同時,他還採納大臣王樸“攻取之道,從易者始”的建議,制定了“先南後北”的戰略目標,這也後來成了道宋統一中原的戰略方針。
柴榮在位短短六年期間,政治清明,舉賢任能,百姓安居樂業,民生經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他選拔賢才,糾正科舉弊端,懲治貪官汙吏,虛心求諫,一時間郭木政治清明,朝堂風氣大為改觀。
他限制佛教,毀銅像鑄銅錢,救濟民眾,命僧尼還俗,解放勞動力。
他均定田賦,頒佈《均田圖》,興修水利,疏通河道,變革漕運,提高生產力,使國家實力大大提高。
他修訂《通禮》、《正樂》,大興文教,重視禮教,加強國家文化建設,恢復聖唐王朝滅亡以來崩壞的文明秩序。
他重視制度建設,修訂刑法,頒佈《郭木刑統》,整肅朝堂,一改聖唐王朝以來不正之風。
他招撫流亡,減免賦稅,還百姓安逸之所,使得百姓安居樂業。
這一系列措施,不僅使得郭木國力在短時間內取得了很大的提升,還深深地影響著後來的道宋。
柴榮作為結束聖唐皇朝時期多年割據戰亂的決定性人物,他不僅讓人們看到了亂世即將終結的希望,還讓人們看到了一位如唐太宗、漢武帝般英明神武的君主。
所以,不管柴榮當時的北伐能否成功,只要再給他三十年時間,拿下燕雲十六州再創漢唐輝煌是很有希望的。
正如後世朱元璋評價柴榮:“三代之王有其時而能為之,漢文有其時而不為,郭木世宗則無其時而為之者也。”
柴榮,便是那個能逆轉乾坤,能為人所不能為的人。
柴榮死後,範質等人在靈前擁立梁王柴宗訓即位。
柴宗訓,為周世宗柴榮第四子,廣順三年八月初四日出生於澶州,顯德六年(959年)六月癸未日,制授特進左衛上將軍,封梁王,食邑三千戶,實封五百戶。
即位時,年僅7歲,由符太后臨朝聽政,範質、王溥等主持軍國大事,他在位時代,以李重進兼淮南領主,防備南唐;以韓通兼天平領主,戍守開封東北面;以趙匡胤兼歸德軍領主,戍守開封東面;以向訓為西京留守,戍守開封西面。
由於年紀太小,由宰相範質、王溥輔政,政局不穩,人心浮動,謠言四起,一些忠於郭木皇朝的官吏,馬上就敏銳地意識到動亂的根源,十有八九要出在趙匡胤那裡,指出趙匡胤不應再掌禁軍,甚至有的人主張先發制人,及早將趙匡胤幹掉,郭木恭帝只是改任趙匡胤為歸德軍領主、檢校太尉。
而此時,趙匡胤及其心腹也在加緊活動,一個很明顯的事實是,在郭木世宗去世後的半年裡,禁軍高階將領的安排,發生了對趙匡胤絕對有利的變動。
先看殿前司系統,原來一直空缺的殿前副都點檢一職,由慕容延釗出任,慕容延釗是趙匡胤的少年好友,關係非同一般。
原來空缺的殿前都虞侯一職,則由王審琦擔任,此人也是趙匡胤的“布衣故交”,與當時已經擔任殿前都指揮使的石守信一樣,都是趙匡胤勢力圈子中的最核心人物。
這樣,整個殿前司系統的所有高階將領的職務,均由趙匡胤的人擔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