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ldo;是役也,奴賊糜爛失亡者實計一萬七千餘人。&rdo;(《徐光啟集》卷四《練兵疏稿二》)&ldo;天啟六年正月寧遠守城,殲賊一萬七千餘人。&rdo;(瞿式耜《瞿忠宣公集》卷二《請求火器疏》)
《遼海丹忠錄》有詩寫此戰:
西風一夜來羌管,平沙一望胡騎滿。投鞭已看河斷流,靴尖更笑城如卵。城中士庶驚且啼,孤城圍合歸路迷。誰提一旅救水火,引領空自瞻雲霓。糾糾守臣猛如虎,莫嫌文士不解武。手提長劍倚層樓,指點三軍發強弩。飛蝗疑箭炮疑雷,一戰俄叫勁敵饋。艱危歷盡見利器,有將如是兮何怯匈奴來。
《崇禎實錄》卷八記載:
強敵壓境,人方疾呼而望援,而崇煥為關門必不可發一援寧之兵,法置之死地而後生。亦但是置將與卒耳。而崇煥置母妻子百口於軍中。紙上甲兵,禁中頗牧(廉頗、李牧)人,可自命也。而實從矢石鋒刃中,住奴而遏奴者,其膽氣較練,而伎倆較實。
現在有一批人要把袁崇煥拉下神壇,因此就把袁崇煥貶得一無是處,本文在寫作上的資料來源為明朝計六奇《明季北略》、明朝溫體仁《明熹宗實錄》,朝鮮李星齡《春坡堂日月錄》,清朝官方編修的《清太祖武皇帝實錄》。朝鮮人咱可以不信,明朝的記載都說此戰袁崇煥打得不錯,至於《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嘛,對於此戰則寫得很簡略,對於此戰交戰的全過程記載如下:
帝即令軍中備攻具,於二十四日以戰車覆城下進攻。時天寒土凍,鑿城破壞而不墮。軍士奮力攻打,寧遠道袁崇煥、總兵滿桂、參將祖大壽嬰城固守,槍炮藥罐雷石齊下,死戰不退,滿洲兵不能進,少卻。次日復攻之,又不能克,乃收兵。二日攻城共折遊擊二員,備御二員,兵五百。
《清太祖武皇帝實錄》中努爾哈赤打的那些勝仗都是大書特書,而此戰一帶而過,則反證此戰努爾哈赤戰敗。質疑袁崇煥此戰勝利的人拿出的一個證據就是《清太祖武皇帝實錄》記載後金軍此戰只死了五百人,而不是一萬七千人。於是一幫人就相信滿人的記載,說袁崇煥此戰說殲敵一萬七千人是&ldo;畝產萬斤&rdo;,等等,我就納悶了,為什麼他們就認為滿人的記載那麼靠譜呢?
這些人就舉出例子,說寧遠大捷明軍斬獲的後金軍首級只有二百六十九顆,而後金軍自己說自己死了五百人,如此證明後金軍的記載靠譜。
這種說法看似有道理,實際上如果針對此戰戰況分析,就會將其戳穿,在這兩天的戰役中,明軍始終沒有派大量士兵出城搶屍體,而努爾哈赤即便六萬人死了一萬七千人,還是有四萬三千人的。而且各書也記載努爾哈赤把屍體搶回去,因此等到努爾哈赤撤軍後,袁崇煥的軍隊再出城,能割下的首級少之又少,此外,後金軍有許多人被紅衣大炮炸得&ldo;糜爛&rdo;或被火燒成炭、從城牆上栽下來摔成肉泥,這些情況下都是無法割下首級的。如果算上這些屍體被炸爛的,加上屍體被後金軍搶走的,那麼無論如何此戰袁崇煥殲滅的後金軍也應該有近一萬了吧,不然難以解釋文中袁崇煥用各種手段殲敵了。
也有人說了,努爾哈赤之所以撤軍,是因為活動了位於努爾哈赤後方的明朝東江鎮總兵毛文龍的作用,這種說法不全面。
努爾哈赤率兵進攻寧遠時,毛文龍的確派部將林茂春、王輔率軍進攻位於今遼寧鞍山南面的海州,派部將杜貴、曲承恩直入瀋陽,並且行動極為迅速。袁崇煥也因此上奏說:&ldo;孰知毛文龍徑襲遼陽,故旋兵相應。使非毛帥搗虛,錦寧又受敵矣。&rdo;(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
毛文龍在塘報中也說:
又據鹿島參將李茂春、寬奠參將王輔飛報:奉文會同率領官兵,正月二十二日夜晚,奔至連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