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公則生明,唯廉則生威 (第1/1頁)
五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唯公則生明,唯廉則生威
廉潔奉公,一-直是中國歷史上對為官者的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所以,中國歷史上的清官們,都將此視作為人為官的根本,從而對人、對家屬尤其是對自己,要求苛刻。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是人們常說的口頭禪,賄賂者往往以此話來打消受賄者的顧慮,以達到賄賂謀私的目的,倘如被賄賂者缺乏主心骨,不能自我把持,往往也就對這句話予以默許,接受了賄賂。
而在歷史上,這句話卻是出自拒賄者之口,是楊震用來義正詞嚴地拒絕收受賄賂的說法。
故事發生在東漢,著名的清官楊震在去山東東萊赴任時,途中經過昌邑縣。此縣縣令王密曾是楊震的學生,並經楊震的舉薦才做了官。所以,楊震到達的當晚,王密就前往拜見恩師,並送上十斤黃金為禮,一來是為了表達對恩師的感激之情,二則是希望在日後能繼續得到恩師的提攜。
楊震對此十分生氣:“我是因為理解你而不是出於私情,才推薦你為官的,如今你竟然不理解我的為人原則!”王密還自作聰明地以為恩師是害怕給別人留下話柄,於是勸說道:“恩師,您還是收下這些金子吧,現在是黑漆漆的黑夜,不會有人知道這件事的。”
楊震馬上正顏厲色反駁:“此事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麼能夠說是無人知道呢?”王密聞言,感到十分慚愧,最後只好把金子拿回。
類似楊震以及人們所熟悉的包拯、海瑞之類的清官,之所以在歷史上有極高的聲譽,尤其是在通俗文學作品中成為大書特書的角色,表明了中國的道德哲學和老百姓,總是將是否廉潔奉公作為考察與評估官員的政績的主要依據之一。
洪應明關於居官須公正.須廉潔的認識,正是對此的昇華總綃。他的相關認識,可謂是既人乎其中又出乎其外。
一方面,洪應明指出為官者只有做到了廉潔,才會在下級面前保持著威嚴,才會在百姓心中具有好的聲譽。同理,為官者只有實現奉公的原則,才會耳聰目明,明白事理。既然廉潔奉公者的目的,不外是造福黎民百姓,無愧於自己的良心,所以,他們也就不會炫耀自己的廉潔,大肆宣傳標榜自己的公正謙讓,以免惹來各種煩惱乃至人生的禍患。
另一方面,洪應明又以旁觀者的清醒頭腦和敏銳目光,看到了某些只是一味無限地吹噓與標榜自己有限的表面廉潔行為的為官者,不乏欺世盜名之徒。只要剝去他們寫滿廉潔字眼的外衣,往往就會發現他們幹著的正是不廉潔的勾當。結合古今中外有關這方面的事例,人們不難發現這種“真廉無廉名,立名者正所以為貪”的認識,自有其一-針見血的深刻處。真廉無廉名,一如大音稀聲、大象無形,從道術技巧的角度上講,也正如大巧無巧術,所以,能如此運用大術者,表現為至拙。
時代變遷,如今的居官者已不再是老百姓的父母官,而是名副其實的人民公僕了。所以,為人民服務已成為公僕們最高的宗旨,其實就是為了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