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貴是無情之物,貧賤是耐久之交 (第1/2頁)
五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富貴是無情之物,貧賤是耐久之交
現實生活中,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常人多求富、求貴,而避貧、避賤。在這種潮勢下,常識中對富貴貧賤的認識,就不用說了。
有的人,吃的是麥做的飯和豆煮的羹,在對清淡滋味的品味中,筷起筷落,嘴亦含香;睡的是土砌的床和石磨的枕,在清貧家風的薰陶下,擁被酣睡,夢亦清爽。
有的人,有著清純秋水般的氣骨,家中雖僅有四面白壁,也能在精神上傲視王侯公爵們;有著春風般的和煦心境,口袋中雖無多的銀錢,卻還能在精神上憐憫那些孤獨無助者。
所以,這些都是由清貧樂道者的那種自娛自得與自足的心態造成的。
還有一些人絞盡腦汁、費盡心機爭來的一場空幻大富貴,不僅是有物得,還更有自失。
那麼,如何理解安貧樂道者的得?如何理解求富求貴者的失?
歷史上石崇因為過度奢侈鬥富在臨終赴刑場時,終於明白,因為財富給他招來了禍患。
所以,經過對比,洪應明在《菜根譚》中得出的結論就很明顯:當富貴與仁義兩者,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之時,君子應該取仁義,而非取富貴。有此思此舉,君子就不會被君相之類的權勢者所牢籠束縛,甚至被害。
關於富貴貧賤,洪應明還有以下思考:
首先,洪應明把富貴與貧賤之間具有的相對性指明瞭,認為富貴與貧賤的區別,並不是絕對不變、不可以相互轉化的。
把奢侈者和勤儉者做一下比較,奢侈者因揮霍無度,財產再富有,也總是感到不足;勤儉者因節約度日,理財有方,生活雖是清貧,手頭上還是有節餘。與此同理,一個能人因為其有能耐,所以整天忙忙碌碌,天長日久,難免會有怨氣,反而不如笨拙者,安逸而身安心閒。
至於財富,把貪婪者與知足者做-比較,貪婪者因貪得無厭,雖擁有大量的財寶,心中依然覺得自己十分貧困,恨不得天下的金銀財寶全歸人自己的庫房;知足者則有知足常樂的意識,雖然貧窮,但卻擁有充實而又豐富的精神生活。關於地位,位高權重者的外形安逸,但每每因高處不勝寒而神傷心勞;位卑言微的處下者,每每身體因勞作而疲勞,但卻多精神的愉悅。
其次,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生長在富貴之家者,所可能產生的害處與對策。
一般來說,生於富貴之家的人,因-直高高在上,對於嗜好與慾望的追求品種與數量多,對於權勢的追求慾望強,心裡常經受著猛火烈焰般的煎熬。而且在富貴之家內,即使是骨肉手足之間,那種種反映了世態炎涼與人間妒忌的言行與心態,也都比貧賤人家與家中的外人更多。
在這方面,典型如三國時的曹丕與曹植兩個親兄弟,為妒忌之心所相殘。
與之相比秦二世胡亥殺了自己所有的兄弟姐妹,唐太宗李世民為了繼皇位而殺死了自己的兄弟,更是觸目驚心。由此,不難理解為何中國曆朝的帝王將相的兒女們,在面臨生死抉擇的關鍵時刻,每每在尋常百姓家的反而不會生出遺恨了。
所以,洪應明提出的對策是:寬厚之家待人接物處事時,應該堅持寬厚從容的原則與傾向,顯出大家的風度,最忌刻薄侷促,此乃一;二則是忠告那些生長在富貴之家的人,不妨用一些清冷氣味來降低那些過分熾熱的功名利祿之慾,以免時時受慾望的纏繞、煩惱的折磨,更是為了避免害人害已。
所以說達人智者不妨從得失真幻的角度,思考相關的問題。另外,對於功名財富,還提倡一種滅處觀,也就是從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的角度,徹底地看破功名富貴。
於是,就算是炫耀自己的糧食滿倉、金銀滿鬥、全身披金佩玉的富豪,死時依然是兩手空空;十年百年過去了,即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