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複習備考本科 第一節 複習一下語文知識(續6) (第3/4頁)
山果果9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考查事物發生的順序和聯絡,不怕艱難的場幕,也不怕工作費時,由主題的中心直入,仔細分辨劇情開始的時間。看明白哪些東西應該放在後面,認是能感動人的場面。這就是人們據以佈局的才能。
除想象能力,辦識能力外,特別是分析能力上綜合能力,是結構佈局不可或缺的重要“才能”。
五明寫道,安排文章結構的一些“原則”和“要求”
文章結構的一些“原則
第一,文章的結構要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和內在聯絡。文章是現實生活和客觀事物的反映。而現實生活和客觀事物不管多麼曲折複雜、變化多端,實際上它仍然是有其自身的“內在聯絡”和“固有規律”的。你對這種“內在聯絡”和“固有規律”,即事物的內部“條理性”認識得越清楚;越透徹;你反映起來也就越清晰,越有層次。正因為如此,老作家孫梨曾這樣認為:作品的結構不單是一個形式的問題,也是內容的問題,因為一篇作品既是描寫一個事件,那事件本身就具備一個進行的規律,一個存在的規模,作者抓住這個規律;寫出這個規律,使它鮮明:便是作品的基本結構。
把結構佈局和事物本身“行在的規模”、““進行的規律”聯絡起來予以考察,這是一個十分有見地的經驗總結!
拿一件事情”來說吧。它總有一個發生、發展的過程,發生也就是開端了,中間無非是發展變化進入“高潮”然後是事情的終了,也就是“結局”。這實際上就成了一切記敘性文章“情節“開展的客觀依據,即“進行的規律”了。如果前面再加以追溯添個“序幕”,後面再加以延伸增個“尾聲”的話,那就自然地形成了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這樣一個較為完備的情節“結構形態”
即使作者不完全按此“順序”寫作,或“結尾”提前,或“高潮”先說,或“攔腰談起”,但這始終還是“區域性”的調動,並未曾改變事情“存在的規模”,只是較“藝術”地反映生活罷了。
再拿一個“問題”來說吧。它總有其內部的矛盾和外部聯絡,有它的成因、現狀和發展。這些都是可以分析的。所謂“一個什麼問題,接著加以分析,然後綜合起來,指明問題的性質,給以解決的辦法”,就大致反映一切論說性文章析事達理的邏輯順序。所謂“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解剖矛盾的各個側面,揭示矛盾的內在本質。論如析薪,貴能破理”。議論問題好劈木材,可貴的是它能“破”開木頭內部的“紋理”(要順著木柴“紋路”下斧)。也就是說,它要把“問題”掰開、說透,說到“點子上,,說到“根本”上。這樣,“提出問題”——“加以綜合”並“解決問題”,就成了議論、說理性文章通常採用的結構形式。很顯然,這種結構形式也是以反映事物的內部規律、內在聯絡為依據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第二文章的結約應服從、服務於表現主題的需要。
主題是文章的“主旨,“綱領。一篇文章不論由這個“繹出多少個層改,形成多麼複雜的格局,也都總必須以意運法”,尊卑就序。只有這樣“以綱統目”了,整篇文章的結構才能嚴整、統一。而如若離開了表現主題的需要了,那麼,所謂輕重,大小、遠近、詳略等就一律失去了依據,“佈局”文章就沒了準繩。
魯迅的《一件小事》,它反映了進步的知識分子的“我”在勞動人民崇高品德感召下嚴肅地進行自我解剖的主題。從表現這一主題的需要出發,作品形成了以“對比”法來組織文章的結構特點。不僅“車伕”和“我”的對比加強了“我”剝露自己魂靈的解剖精神,而且“一件小事”和所謂“國家大事”的對比更強化了“我”的反省的深度,有力地凸現了小說的旨意”。又如《 枝枝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