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鎮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 見《文物》1979年7期,封底。
2 吳存誥:《中國婚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6年,221頁。
3 四川江安出土漢畫像石,有伏羲女蝸交尾圖,伏羲一手託日,一手執便面(見《文物天地》1988年3期,封三&iddot;圖十一)。據《漢書&iddot;張敞傳》顏師古注云:&ldo;便面所以障面,蓋扇之類,不欲見人,以此自障面,則得其便,故曰便面。&rdo;手執便面,與高山族傳說中妹妹臉上畫滿黑色花紋,寓意相同。
4 《太平御覽》卷七八引《皇王世紀》。
5 《路史&iddot;後紀二》注引《風俗通》。
1 《中國婚俗》,246~249頁。
1 參見宋兆麟、黎家芳、杜耀西:《中國原始社會史》,文物出版社,1983年,103 ~106、227~233頁。
1 林蔚文:《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時期的產物‐‐&ldo;不落夫家&rdo;等習俗剖析》,《史前研究》1984年2期。
2 《中國婚俗》,94~95頁。
3 《中國婚俗》,207頁。
第二節 夏代婚姻
一 鯀禹時多型多婆的婚制婚俗
夏代去原始社會未遠,承氏族時期遺風,婚姻猶存過渡階段多型多姿色彩,卻又呈現出階級社會的鮮明印記。
早在夏代國家產生前夕,氏族組織的固有機制,已經因氏族內部出現的等級差異和社會財富分配不公,日益鬆懈瓦解。在婚制方面,也備受社會形態變化帶來的頻頻衝擊。
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座落在文獻所稱&ldo;夏墟&rdo;地域範圍內,這裡先後發現龍山文化晚期墓葬700餘座,全是一色的土坑豎穴墓,沒有多人合葬墓,也未見屍骨被隨意拋置在灰坑或灰層中瘞埋現象,絕大部分墓,頭向東南,明顯具有氏族公共墓地的性質。根據墓葬的分佈排列,又可細分出若干不同大家族塋域。唯透過墓葬表象,卻可以發現,氏族內部共同勞動、平等分配的消費經濟原則已不復存在。儘管氏族成員同葬之一地,卻約有87%的狹小墓穴幾乎沒有什麼隨葬品,與此不同的是墓地內另又有約13%的大中型土坑豎穴墓,有的隨葬品竟達上百件之多,可見社會分配的不公,大量財富已被聚斂到這少數大家族貴族之手。這批人在生前不僅社會地位居高不下,而且享有多妻的特權。一些大型墓的兩側往往分佈著同時期的中型墓,如3002、3016、2001的左右兩側都各有兩座中型墓,死者是女性,佩戴精工鑲嵌的頭飾、臂飾,隨葬彩繪陶瓶等物。
2001兩則的中型墓,死者分別是25歲和35~40歲的女性。從墓位上判斷,她們應是大墓墓主的妻、妾,一夫多妻而異穴並葬1。山西夏縣東下馮遺址527墓,還發現一夫二女同穴合葬現象2。
據有關資料考察,古代女子的始婚年齡一般在15歲左右。如陝西臨潼姜寨仰韶遺址的第三墓區,發現一座l58的母子一次性合葬墓,母親的年齡為20歲左右,孩童年齡6~7歲,可推算出母親的育齡才不過14歲上下。同墓區l81母子合葬墓,為一位30歲女性和一個13~15歲的孩童,母親育齡也是15歲左右3。《禮記&iddot;內則》雲:&ldo;女子十有五年而笄&rdo;。《墨子&iddot;節用上》雲:&ldo;昔者聖王為法曰:丈夫年二十,毋敢不處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rdo;《韓非子&iddot;外儲說右下》雲:&ldo;丈夫二十而室,婦人十五而嫁。&rdo;以此來看陶寺2001墓主與兩位異穴並葬妻妾的關係,似乎分別有過10年、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