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點迷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二《貨郎擔》、三《賣痴呆》、四《太平有象》、五《山水清音》、六《風花雪月》、七《日本燈詞》、八《龍袖民驕》、九《豐登大慶》。收紀京華上元,罔不羅列。
邵銳手抄《北紅拂記》戲文第一頁“北紅拂記”下鈐有“杭邵銳茗生藏書記”(篆文);“鵲玉亭填詞”下方鈐有“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藝術事業管理局資料室藏”長方形楷書印一方。此書今歸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藏。
有關吳縣潘氏家族藏書歷史,可參閱李玉安、陳傳藝編《中國藏書家辭典》,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9月版第277頁、第348頁、第352頁。
周汝昌:《紅樓夢新證》“附錄篇”末頁有記雲:
至於曹寅劇作,《續琵琶》、《北紅拂》皆有存世足本,後者有尤侗、毛際可序及自序,題“鵲玉亭填詞”,又有胡其毅、杜琰、王裕、朱彝尊等五人跋語。寅又作有《太平樂事》(短劇十出),有康熙癸未臘月洪昇題記及己丑九月自序,署柳山居士,精刊本。此皆邵曾祺、周妙中兩先生惠示,足補缺漏。諸題跋皆待異日增訂。
此記有小誤,抄本《北紅拂記》題跋應為六人,除記中未提到的程麟德外,因原抄缺半行而失其署名。記中提到的今人邵曾祺,亦見於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考》“例言”。“例言”有云:“中編雜劇,經邵曾祺先生校閱過……”。周莊文中所記“邵曾棋”當為一人,疑邵曾祺或為邵銳之後人。或為銳之本家。莊氏所記《北紅拂記》並明白記錄歸藏“文化部藝術局”之根據。極有可能得之邵曾棋先生處。
顧獻樑:《曹學建立初議——研究曹露和石頭記的學問》。載臺北《作品》1963年第1期。
王朝王獻:《楝亭詞鈔》序,載《楝亭集》第589—591頁。引文見第590頁。
曹寅每得一戲便邀友人並賞品評。尤侗《題北紅拂記》中有云:“柳山遊越五日,倚舟脫稿,歸授家伶演之,餘從曲宴,得寓目焉。”毛際可當時足否也“從曲宴得寓目焉”,序中沒有明文。曹寅另一位文友王文範(竹村)有《郭於宮宅觀通政曹公家伶演劇兼送楊掌亭人都》詩,詩云: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為伊消得人憔悴(7)
客滿中庭花月多,春燈如晝灑如波。
�箏摩笛引雲駐,細按紅牙自雲歌。
長揚羽獵素知名,此去騰騫莫計程。
應憶桃花泉畔醉,夢中猶聽饒樑聲。
見胡藝《李竹村與王竹村——紅樓牆外小考之一》,載《紅樓夢學刊》1982年第2輯第329—331頁。
參見周妙中《清代戲曲史》“寫作緣起”,第5頁(二)。周雲:
舊社會剝削階級和封建士大夫對戲曲的輕視:剝削階級和士大夫僅僅把它看作花前月下酒後茶餘的消遣品,認為是壯夫不為的雕蟲小技。就是劇作家自已也往往不肯把戲曲收入詩文集中。封建意識不太強的人,雖然把劇本刊印出來,也要作為“外集”或“附錄”,仍然認為這些作品沒有資格編入正集。還有些劇作家寧肯做無名英雄,也不肯在自己心血結晶上署真實姓名,只署“××山人”、“××居士”之類的別號,甚至乾脆不署名。以至給我們今天的研究工作帶來許多考證上的麻煩,留下了許多很難解決甚至無法解決的問題。
曹寅所撰雜劇究竟有多少種,今天已難以確考。以所見之《北紅拂記》署名“鵲玉亭填詞”,《太平樂事》署名柳山居士,而《續琵琶》今所見已非完本,其署名俟考。另一種《虎口餘生》(又名《鐵冠圖》)署名“遺民外史”,以曹寅生年推算自稱“遺民”實屬笑談。故此劇究屬何人所撰尚需考證。劉廷璣《在園雜誌》所記實不足信。
傅惜華:《清代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