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 (第1/3頁)
張雄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948年9月,粟裕指揮的第二個殲滅戰‐‐濟南戰役勝利結束,揭開瞭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序幕,使中央進一步調整了原來的戰略部署。濟南戰役前夕,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用5年左右時間,建軍500萬,殲敵500個正規旅,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濟南戰役以後,中央考慮到從豫東戰役到濟南戰役、遼瀋戰役的實踐經驗以及全國戰局的發展,改變了對戰爭程序的估計。毛澤東在為中央起草的黨內指示中指出:&ldo;我軍九、十兩月的勝利,特別是東北及濟南的勝利,業已根本上改變了敵我形勢&rdo;,&ldo;九月上旬(濟南戰役前)中央政治局會議時所作的五年左右建軍五百萬,殲敵五百個正規師,根本上打倒國民黨的估計及任務,因為九、十兩月的偉大勝利,已經顯得是落後了。這一任務的完成,大概只需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即可達到了。&rdo;因此,中央決定,繼遼瀋戰役之後,連續發起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加快了解放戰爭的歷史程序。
淮海戰役第一功臣(上)(5)
濟南戰役時,徐州增援的國民黨軍在華東野戰軍阻援打援部隊陣地前徘徊,不敢北上與華東野戰軍交戰。粟裕認為,這說明敵人是想避免在不利條件下與我軍打大規模的仗,也說明我軍對敵人進行戰略決戰的有利條件已逐漸成熟。因此,他進一步策劃在徐蚌地區的作戰行動。他設想,在南下作戰攻取兩淮及高郵、寶應時,也採取&ldo;攻濟打援&rdo;的戰法,以蘇北兵團加一個縱隊擔任攻城任務,全軍主力則置於宿遷至運河車站之間的運河兩岸,以殲滅可能自徐州、海州線來援之敵。如果敵人不來增援或者來援被阻,則進行第二步作戰,以3個縱隊攻佔海州、連雲港。這個戰役的名字,他決定叫&ldo;淮海戰役&rdo;。這是解放戰爭三大決戰中唯一一個由戰區指揮員命名的戰役。
9月24日,在濟南戰役尚未完全結束時,粟裕即致電中央軍委,建議進行淮海戰役。電報說:&ldo;建議即進行淮海戰役。該戰役可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以蘇北兵團(須加強一個縱隊)攻佔兩淮,並乘勝收復寶應、高郵,而以全軍主力位於宿遷至運河車站沿線兩岸,以殲滅可能來援之敵。如敵不援或被阻,而改經浦口、長江,自揚州北援,則我於兩淮作戰結束前後,即進行戰役第二步,以三個縱隊攻佔海州、連雲港,結束淮海戰役,爾後全軍轉入休整。&rdo;中央軍委經過慎重考慮,於9月25日19時復電,同意粟裕的建議:&ldo;我們認為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rdo;
經過豫東戰役的實踐,粟裕逐步形成了南線決戰的戰略構想,並且透過設想的第二個殲滅戰‐‐濟南戰役揭開了戰略決戰的序幕,進而提出舉行第三個殲滅戰‐‐淮海戰役的建議,一步一步地推動戰局向南線戰略決戰方向發展。
四、從小淮海到大淮海,粟裕再次提出關鍵性的戰略建議:抑留敵人於徐州及其周圍,而後分別削弱與逐漸消滅之。
對於淮海戰役,囿於某種原因,以往的史學界將粟裕提出的淮海戰役稱為&ldo;小淮海&rdo;,以貶低其作用。實際上,從粟裕提出淮海戰役初步設想的&ldo;小淮海&rdo;到南線戰略決戰的&ldo;大淮海&rdo;,是一個根據戰場的實際情況變化不斷發展起來的動態過程。在這個演變過程中,粟裕又提出了決定性的關鍵建議。
粟裕提出淮海戰役的建議後,毛澤東於10月11日為中央軍委起草了《關於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的電報,以供粟裕考慮。最原始的電報為:
關於淮海戰役部署,現在提出幾點意見,供你們考慮。
(一)本戰役第一階段的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