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第1/2頁)
張雄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應當特別指出的是,粟裕在電報中還提出,如果中央軍委同意3個縱隊暫不渡江南進,集中兵力在中原黃淮地區打幾個大規模的殲滅戰,那麼可以在打完第一個殲滅戰以後,&ldo;除以一部相機攻佔濟南外,主力則可進逼徐州,與劉(伯承)、鄧(小平)會師,尋求第二個殲滅戰&rdo;。這預計在徐州地區進行的第二個殲滅戰,已經成為淮海戰役的最早戰役方向設想。
粟裕再次獨樹一幟的建議引起了毛澤東的高度重視。從1946年七戰七捷開始即對粟裕的建議從善如流的毛澤東決定,請他到中央當面陳述理由。在4月底到5月初召開的中央書記處會議上,毛澤東等五大書記聽取了粟裕的當面匯報,最後決定在既定戰略方針不變的前提下,採納他的建議。
從&ldo;子養電&rdo;到&ldo;三個縱隊暫不過江&rdo;的戰略建議,是粟裕對扭轉中原戰局,奪取全國戰爭決定性勝利的傑出貢獻。中央於4月30日決定同意粟裕的建議,&ldo;是一個重大的戰略決策,構成了以後淮海戰役設想的最初藍圖&rdo;。&ldo;它對此後南線作戰的整個程序,包括豫東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do;&ldo;歷史證明:如果當年沒有粟裕將軍卓越的膽識,一切從戰局的實際出發,及時地向中央力陳自己的獨到見解……,那麼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爭史上也許就不會有濃墨重彩、極其輝煌的淮海戰役的偉大篇章。&rdo;歷史實際的發展與粟裕的設想驚人地相似,在第一個殲滅戰豫東戰役、第二個殲滅戰濟南戰役、第三個殲滅戰淮海戰役以後,解放戰爭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人民解放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個時候渡長江,已經不是三個縱隊南進吸引國民黨軍主力回援,而是百萬雄師下江南了。
淮海戰役第一功臣(上)(4)
三、淮海戰役名稱的由來:粟裕建議&ldo;即進行淮海戰役。&rdo;唯一由戰區領導人命名的中國命運大決戰。
1948年6月,粟裕統率華東野戰軍進行的第一個殲滅戰‐‐豫東戰役,迅速改變了中原戰局,並推動全國戰局由戰略進攻向戰略決戰發展。實踐證明,在中原黃淮地區確有大量殲敵的必要和條件,集中兵力在中原黃淮地區打大殲滅戰的戰略決策是正確的,而分兵渡江南進以改變中原戰局的決策則是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實際的。因此,豫東戰役以後第7天,1948年7月13日,中央再次調整原定戰略部署,指示:&ldo;粟兵團應在現地作戰至明年春季或夏季,殲滅五軍、十八軍等部,開闢南進道路,然後南進 (不殲滅五軍、十八軍不走)。&rdo;1948年9月,中央政治局會議進一步明確決定:&ldo;人民解放軍第三年仍然全部在長江以北和華東、東北作戰。&rdo;這些決策進一步肯定了粟裕的戰略見解。
豫東戰役的成功實踐,使粟裕對解放戰爭規律的探索又前進了一步,形成了南線決戰的戰略構想。他後來回憶這一探索過程說:&ldo;解放戰爭以來,隨著敵我力量的消長和戰略戰術的變化,我軍殲滅戰不斷向更大規模發展是個客觀規律。這種大殲滅戰發展下去,勢將成為同敵人的戰略決戰。而要進行這種大規模的決戰,必須考慮時機,還要考慮戰場條件和後勤供應條件。對於戰場和後勤供應條件,我考慮在長江以北決戰比在長江以南決戰有利得多;而在長江以北決戰,又以在徐蚌地區為最有利。因為徐蚌地區不僅地形開闊,通道多,適宜於大兵團運動,而且大部地區是老解放區和半老解放區,群眾條件好,背靠山東和冀魯豫老根據地,地處華東、中原接合部,距華北也不遠,能得到各方面的人力、物力支援。還可以利用蔣桂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