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人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建廟塑像以悼念。這在全國少見,看出該家族對弘揚傳統文化的器重和對民族英雄人物的崇敬!王五其人
在馬耳山前的叩官、潮河、戶部一帶,提起叩官王氏家族,人們談論最多的有兩人,一是王八,二是王五,但不知其名字,也不知其關係,連我撰寫的上文也將其父子倆誤為兄弟倆,在此,加以糾正並作以下簡要介紹:
王八,名濬(音xun),字繁九,為叩官王氏十二世以鍵幼子,叔兄弟排行為八,王五的父親。王八與兄弟分家後,其居宅建於宜謙堂北,三進入堂,另有東院,與宜謙堂並列大門,鄉人稱為“東宅”。據傳,王八是當時馬耳山前“三條龍”之首,財大氣粗,體健氣壯,“豁達而不修邊幅,及壯,即任俠好義,能急人之急,未屆六十,‘八太爺’即譽滿遐邇,家業已耗之大半”。至今仍有傳說:當年只要有人有求於他,他都慷慨解囊或設法相助。有一佃戶因生活所迫,偷殺了人家一棵樹,怕吃官司,跪求於他。他不但不拒之門外,嚴加教訓,還好面子接待,幫助想出一法:將樹幹順茬截去一截,就證明沒有作案。此法果然有效,該戶感激不已。
王五,名乃棟,字雲浦,王八的第五個兒子,叔兄弟排行九,為最小。人們習慣按胞兄弟稱。《琅琊叩村王氏家譜》編修熙昶的父親。生於1897年5月。自幼勤奮攻讀詩文、經史,書法小有名氣,入學後,文才顯露,“理明詞達,且多建立卓識”。15歲後,來往於諸城縣城與濟南省城之間,很少回故里。畢業於濟南高等學堂後,即加入中國國民黨,獻身革命。
王五始任諸城縣教育局局長,曾不辭勞苦,數次赴今青島市西海岸區琅琊臺,尋獲已失蹤千年的琅琊臺碑。此後,為配合革命軍北伐,攜家眷至省城濟南,服務於省政府,進行革命工作。軍閥張宗昌部搜捕革命黨人,雲浦曾租住四合院,掩護同志。一次因孩子玩火,誤將宣傳品攜出,差點被暴露。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後,該出租房被炸燬,幸早已轉移親戚家,得免大難。
北伐勝利後,雲浦出任山東省高唐縣縣長。在任期間透過由本縣到臨縣,多方瞭解取證,在摸清事情來龍去脈的基礎上,解決了一樁自明清至民國數百年一直沒有解決的、百姓年年向政府雙倍繳糧的懸案,徹底解除了全縣民眾的重大額外負擔,人們歡呼雀躍!不久,雲浦決定調任藤縣縣長,民眾聽說後派出代表多方挽留,有人甚至設障阻攔,均無效。上任藤縣後,又聯合國民黨軍,解決了受張宗昌部誘惑的道會組織“無極道”亂政擾民問題,人心大快!
此後,因國民黨內部鬥爭激烈,雲浦族侄、改組派骨幹王樂平被暗殺,雲浦一度愧悔於“不求仕進”的祖訓,絕意辭職,回鄉讀書自娛。離家一段時間後,又因家用所需,出任安徽省糖捐稅局局長,繼應邀青島國立山東大學主辦總務。七七事變後,山東省議會成立,雲浦又應邀任主任秘書代行秘書長之職,這就是上文中所說任韓復渠的秘書。期間,隨抗戰形勢變化,或輾轉流離,或協調地方保安部隊關係,特別在協調於(學忠)張(步雲)之間的關係中,奔波流離,做了大量工作,消除了隱患。抗戰勝利後,回重慶處理山大覆校、收回校產等事務。返回後形勢逆轉,省政府轉移,從此失去聯絡,直到1949年5月率家眷由青島乘船去臺灣。下船後,全家14口人,曾露宿基隆街頭,靠購木板路邊搭房,賣饅頭維生。繼而因病居家臥床十年,1976年8月8日逝世,享年7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