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參淵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四場教學,孔夫子上場,凡人之軀,打破中間商賺差價的。
孔子站在臺前看了一眼:“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開篇三句話都解釋不了。學,為己之學,心性學,心安理得,時,適當也,實踐內在心性,內心與外在事物適當結合,不也是愉悅的,有道義的君子遠道而來,不也快樂。
古語有云王不見王。一方君子守一方百姓常人不理解我,依然保持不憤怒,也是君子的責任。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一個人做一件事情,需要很長時間積累,才能打破成見與偏見。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親應做親近之意,斂住自己光芒,才能照耀天下德行。
排憂技術哪家強,山東找杏壇。儒家核心技術。
心性學,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這就是鑑定敵友最簡單標準 。信者恆信之,疑者恆疑之。只有學了心性學,才能瞭解自己,才能找到與世邊界。數學,亦是易學,高度抽象思維,最古老符號邏輯。書契,數學與心性學應用。
這是儒家與世界最獨特之處,分工合作,叢集式思維,這才是中國經濟騰飛根源所在,化整為零,滲透生活,不分彼此,卻相互依存,這才是交易所在。交易是被誤讀詞彙,交是相遇而產生變化,後世用來表達買賣,屬於形象化交易,交易是滲透式變化,這才是親密以及安全感來源。你願意把自己靈氣交給誰?誰又可以幫你儲存元氣?那個人才是真心關心之人。
其實很多人以為中國是儒釋道文化,其實在這之外,還有一個大家就是蚩尤九黎族,釋道上臺面是哲學,但是依託於南方巫學,沒有祭祀,佛老不可能這般廣泛,儒家推廣舉步維艱,他們沒有一套標準儀式,所以在中原地區流傳,不可能在民間廣泛流傳。巫教則不同,全世界都有祭祀,只不過祭祀文化解釋權不一樣。後來儒家在顓頊帝融合了祭祀,才逐漸普遍開來。儒家祭祀在外來祭祀就顯得相形見絀,無非忠孝,其實所有祭祀都是外來文化,不是本土所有。中國文化就是對九黎文化改造文化。中國文化就是一招鮮吃遍天,用抽象思維高度概括外來文化,區別同異,解開心結,化敵為友。中國就是數學思維,伏羲也就是以數學符號來解開紛繁複雜世界,解開剪不斷理還亂的情緒,心數相匹配就是心數正,也就是合拍。情感與判斷失調就是心術不正。數和術一個意思的。
諸子百家之所以誇大,本質上還是文字意義上。在之前有沒有儒墨道各派,肯定有,只不過沒有整理成系統書籍,去爭奪各自利益。法家依託政府,必然為政府出謀劃策。這也會迎來民間力量反對,老子學派應運而生。墨子是祭祀派,必然依附於政府,後世墨家不是消失,而投靠政府。天志明鬼才是墨家核心思想,這也是兼愛非攻原因所在。儒家從純粹的民間中保,變成了政府與民眾中保機構。政府假若無賢,意味著天下無道,自然民間力量得到整合,進行農民起義,政府假若有賢,民間歸附,說明大家認同。中國在意不是政府形式邏輯,而是你徵府內容邏輯是否出了問題。
兩漢經學,這是經學內在矛盾所在。當時古書並不存在,而是存在儒生記憶裡。五經正式亮相其實在漢朝。孔孟存在文字,但是兩漢時期沒有找到,直到現代考古,才發現戰國時期楚簡。焚書坑儒背後是中國人對書契集體失憶,儒道內在共性被人忽略。漢朝開始復興經典,發現一個問題,民間已經找不到藏書,只能去尋找老者,能夠背出一本經書,就給博士官職。在背誦五經過程中,出現師承不同,經書出現差異。當時根本沒法判斷誰背出是正版。後世書籍為啥出現重複根源所在就是背誦過程中出現了遺漏,不得不整合幾家。直到古文尚書從孔府鑿出,才出現古文尚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