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菊山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他也不相信。與其這樣,還不如趁亂給自己撈個實惠,滿足一下自己的私慾來個痛快。
雖然他在大會小會上高談闊論、正氣凜然,在人前裝出一副一心為公、中規中矩的面孔,但在內心深處,始終信奉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如果制度完善,自己這個領導的操作空間就小了,大家都按規則做事,誰還想到領導?反之在混亂、無序的環境中,自己更容易操控局勢,把權力集中,掌控在手中。
因為亂象叢生,誰都不服誰,誰也無法拍板,員工之間拉幫結派,部門各自為政,相互扯皮,不管有事沒事都得找領導批示、彙報,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自己身上,這就是他想要的結果。搞亂了,大家都得抱他大腿,依賴他。
如果一個單位井然有序,大家都各司其職,領導的存在感就變得很低。為了彰顯自己存在的必要性,混亂的環境,更容易造就“救世主”的形象,進一步鞏固地位。
同時,混亂的環境更能激發員工之間的危機感,增強競爭意識,同事間相互爭功推責,產生紛爭和矛盾,自然需要領導來介入協調,誰都不服誰,讓領導說了算。大家都圍著自己轉,影響力就會日益鞏固,領導職權施展的空間也大了。
他始終覺得,混亂才有自己利益,故意把水攪渾,才好撈魚。因為混亂才有空間,當利益分配製模糊,當提拔制不明確,就可以提拔自己人,或排除異己,為牟利鋪路,故意把水攪渾,相當於自己中飽私囊的“保護傘”。總之,水越渾,越能撈,而如果制度完善,就很難玩得轉了。
為了自己的利益,他故意製造或放任下屬相互博弈,就是為了防止其中一方做大做強,威脅到自己的地位。就像古代皇帝為了制衡相權,防止其權力過大,會設定一些機構,相互掣肘,甚至故意挑起爭端,形成“內鬥”局面。
去年,他為了不讓原來的宣傳部長康三寶大權獨攬,把宣傳部拆分為了政工部、電視臺、廣播站、通訊中心等幾個部門,每個部門都有一個負責人,誰都無法做主,誰也甩不開誰,誰也別想著一枝獨秀,雖然效率低下、扯皮嚴重,但最終實際權力或利益,還是在自己掌控中。
昨天,他的一個老同學來訪,到了中午飯點,他想趁王東昇不在,偷偷去小食堂擺一桌,招待一下自己的老同學。
誰知到了小食堂,小食堂值班人員卻哭喪著臉告訴他,剛才考核辦的餘主任來了,正在裡面檢查招待用餐記錄,自己實在不敢在這個時候違反礦上的規定,讓他覺得很沒有面子。
“等以後有機會了,一定要把餘良這個絆腳石弄走。”吳前進心中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