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之冰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例如,走巫的宣講,對祭祀的主持。這些都需要採集的剩餘來支援。實現了社會的運動。
讀者問,這樣的運動會不會發生在例如動物群?大概不會。至少,直到目前的考古發掘不支援,沒有發現動物群時代有遺址群的情況。原始的動物群使用簡單的打製石器。這種打製石器在自己的群內完成。一旦發生了群與群,群與個人之間的交流,也就標誌著他們將進入社會。原始技術,例如製陶,始族的製作與專業的製作(分工),其性質和效果截然不同,表達了不同的關係。特別是用做祭祀的彩陶和磨製的石器,一定是專業的製作。這些廣泛的的聯絡在始族間,在村落間進行,構成了社會的紐帶。
在文化社會,始族間的鬥爭還不激烈。嚴重的鬥爭在人同大自然之間,在這樣的前提下,一定有對工匠的傳唱,表達了對增強自身能力的渴望。不是燧人氏教人用火嗎?不是有巢氏教人造屋嗎?不是神農氏教人食五穀嗎?這便是三皇時代。如果是在一個連社會的中心都沒有的時代,這些聖人又是用什麼方法,怎樣教會人們的?原來,這是一批掌握了原始技術的走工人(走工人,走婚人),是走工人中的佼佼者。這些佼佼者的事蹟留在了始族人的記憶裡。留在了始族人的傳說中。關於三皇,大約是古人從傳說中總結出來的。
社會的運動由積累的生產和積累的消耗二個環節組成。沒有積累的生產,消耗失去了來源,社會不能存在。沒有消耗,積累表現為貯藏。這樣看來,社會的運動即是能量的運動。如果我們站到哲學的高度來看社會,那麼,我們看到的是勞動價值在運動。
歷來認為原始社會是一個沒有私有財產的社會,這實在是一種誤解。至少在文化社會中已經明確的出現了始族意識。始族便是積累(財產)的基本單位。這就跟後來的貴族,家族,皇室,地主,今天的資本集團一樣,都是不同的社會時期的基本單位。
文化社會的生產由始族組織,始族人生產什麼,怎樣生產,這個問題是中華史的一個重要課題。往遠裡說,對生存條件的獲取叫做生產。從這個意義說,對積累的獲取就叫社會生產。文化社會的生產就是採集,自然採集。文化社會就是採集方式的生產階段。無論是動物的食物,還是植物的食物都在文化社會的階段採集枯竭。自然採集的結束也就是文化社會的結束。
崇拜。
文化社會的崇拜與今天的含義不同,在文化社會,崇拜具有社會的組織,社會的中心的性質。始族巫製作了崇拜,到處去宣講。始族人的母親們相信了,集合在崇拜之下。母親是始族的紐帶。崇拜便是社會的紐帶。下面,試以女媧的演化過程分析一下。
一支始族,這是一支很小的始族,可能只有幾十人。這支始族人分離出來,找到了定居的地方,產生了對女媧的崇拜。始族巫便一代一代的傳講吓去。以後這支始族遷徙了,消失了,卻不妨礙女媧的流傳。女媧崇拜被始族巫普遍的傳唱,擴散到很大的一片地區。接受女媧崇拜的始族都叫做華人。崇拜能夠超越語言的界限,從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女媧便進入到伏羲人的地區。因為共同的崇拜,伏羲人與華人增加了溝通,接近起來。女媧神話繼續擴散,進入到河的北岸。山西的始族人接受了對女媧的崇拜。一支始族人全體渡過黃河是困難的,可是始族巫將女媧崇拜帶到河北岸去是很容易的事情。
巫是一個接受供養,消耗積累的群體。在文化社會,巫還不能從始族群中獨立出來。只能從一個始族群來到別一個始族群,並且,被別一個始族群接受。巫宣講的內容便是始族人關注的起源崇拜。崇拜以這樣的方式流傳。始族的聯合(中心)便是這樣的形成起來。
總起來說,在文化社會存在著三條紐帶。所以叫做社會,不叫做群,就是因為這三條紐帶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