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頁 (第1/3頁)
張大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過,依我的後見之明,家父此一直覺仍過於簡單‐‐因為他太看重這一大套由&ldo;國防部&rdo;和&ldo;三軍大學&rdo;領銜編纂的&ldo;正史&rdo;地位和價值。在我看來,把這些字謎竄入史料的人另有兩種目的:第一,設若家父混水摸魚、囫圇吞棗,未經消化即將字謎原封不動地摻入史料,以致竟爾以此面目出版問世,自然會招引一些真正篤學深思、敏求好問者撻伐追究,則隱伏在字謎中的機關反而會惹來更多的人注意和探討,所謂大歷史角落裡的真相也才會不期而然地在眾目睽視之下浮現。
第二,設若家父不肯放過纖芥之疑、毫末之誤,便應當傾力於這些字謎的解譯工作。如果能夠從他親眼目睹歐陽崑崙橫遭加害的這一個經歷舉一反三,而又對種種古老的文字謎戲十分熟稔的話,提供字謎的人其實不只希望能借家父之手,將大歷史角落裡被塵封掩埋的一些個疑案悄然不動聲色地儲存下來,他(們)恐怕還更期待家父能以同樣的觀點和方法,換一副&ldo;幽冥晦暗之地&rdo;的眼睛,去重新翻視一遍幾千年以來那表面上十分&ldo;光天化日&rdo;的歷史和現實。
&ldo;你知道為什麼再也沒收到過那些字謎了嗎?&rdo;
家父點點頭,道:&ldo;大概知道一點罷?只不過‐‐我知道得太晚了。&rdo;
42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一九六七年一月,家父收到最後一張字謎&ldo;備33&rdo;。這是一個孤立、偶發的事件‐‐套用汪勛如在《天地會之醫術、醫學與醫道》一書中所說過的話‐‐&ldo;沒有人會將之和其他曾經發生過的,以及未來將要發生的事件合併觀察;不作這樣的觀察,便更難追討出單一事件的真正原因。&rdo;
&ldo;備33&rdo;是這樣寫的:
&ldo;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rdo;。
這更不是什麼戰史的材料了,當然不能歸檔。然而個中蹊蹺卻在於它是半首杜甫的五律‐‐《月夜憶舍弟》,少了底下四句不說,還寫在一張極其不尋常的紙上。那紙僅有巴掌大小,是一種叫&ldo;百葉柬&rdo;的古製紙,應該是十分珍貴的古董了。家父持之細看,但見那蠅頭小楷,分明是明代倪鴻寶的筆意,正狐疑著:怎麼得著件書藝奇珍?忽然手上的紙一滑,登時在拇食二指之間鬆脫了。奇的是紙片輕盈如無物,居然當下散開,成了六片薄如蟬翼、呈半透明狀的紙膜。家父這才想起:百葉柬號稱百葉,乃是經巧匠手工以極黏稠的紙漿經密簾反覆盪壓而成。上好的百葉柬,可以層層揭起,唯揭脫之後再也不能重新聚貼如初。至於他眼前散落一地的六張,實為一張之上的六層,而先前這六層之所以能夠附著在一起,只不過是靠著那半首《月夜憶舍弟》的墨瀋膠合而已。質言之,是有人先用不知什麼法子把一張(其實是一角)百葉柬揭分了六層,再疊合起來,寫上了這半首詩,使之暫時復原。未料經家父手指捻搓,遂又分離了。家父見損了這古紙精書,覺得不忍,想要將六層紙膜拾起、貼合,豈知手勁兒稍重,紙膜卻紛紛破了。這才不意間脫口誦出《月夜憶舍弟》的下半截:&ldo;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rdo;。
杜甫此詩作於大唐乾元二年,時在秦州,史思明已叛,陷洛陽,正是兵荒馬亂、劫灰瀰漫之秋。家父轉而忖道:寫這詩的人恐怕不是因為紙張狹仄、全詩書寫不下才只寫了半首;實乃以欲語還休之勢明說杜子美前半首之文,以寓後半首之意。在那一刻,家父還以為寫這半首詩的人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