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獻給大淵的第一策 (第2/2頁)
未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批判儒家的觀點,但聽來卻並無駁斥儒家的態度。
懷闕先生卻笑了,也不見惱怒,卻道:“老夫研學儒家無人不知,崔家也曾是儒家學說的中流砥柱,閣下在老夫面前作此觀點,不覺得不合時宜?”
“先生之格局,豈會限於此?”崔寄並未覺得懷闕先生會因他一句批判儒學的話而惱怒,淡淡一笑,繼續道,“而法之主張‘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不可否認這是能快速穩定動盪局勢,集權中央之法。法家之說,確實有優於儒家之說的地方,但也有其遠遜於儒家的地方。譬如其主張‘弱民強國’,以國為重,以民為輕,以嚴刑厲法壓制百姓,奴役臣民,這是集權之法,卻也是亂國之因。”
儒法共存,這是數朝歷代以來都未曾有當權者提出來過的,但不得不說,這許是一個將開先河的觀點。
懷闕先生瞧著他,不得不感嘆此是後輩之中佼佼者,再少有能出其右的了。
他並未對崔寄所說發表任何態度,只道:“你看,你比老夫明透,大淵新朝如日之升,有你足矣。”
崔寄先是一怔,對上懷闕先生通透淡遠的目光,突然反應過來。懷闕先生以孫女的“以儒禮治民,以法理治國”這句話為開端來問自己,並非自矜不願出山的託詞,也並非權衡是否出山的利害,更不是斟酌新朝是否值得襄助的考驗。而是真正的想告訴自己這個可為大淵所用的觀點,透過他的聲名,透過朝廷對他的看重,將這個可治國的良策送到自己耳中,進而送到皇帝陛下案前。
畢竟若真如懷卻先生所言,這樣的觀點良策若只是出自一個十來歲的小娘子口中,又能引起多少重視呢?
崔寄跪坐起身,朝懷闕先生拱手一拜:“寄多謝先生指點,但求先生入朝,為吾陛下為天下百姓指引一條坦蕩無阻的路。”
懷闕先生卻擺擺手:“還是那句話,老夫不過是法家口中一蠹儒罷了,出不出山入不入朝也無甚所謂。陛下若真走儒法並尊的這條路,難道還缺得了法家儒家的人才麼?你且去吧……”
懷闕先生這句話顯然也說得明白,若是儒法並尊,於陛下而言所需要的是制衡,必不能讓法家壓了儒家去,也不能讓儒家壓了法家去。那麼像他這樣聲名在外,也曾弟子廣遍天下的儒學大家,若是真入了朝,那陛下又如何尋求制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