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秋天的記憶 (第4/5頁)
閒雲小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信封式樣的紙套,這就為“包”。燒包居民往這個信封紙套內裝入黃裱戳印紙錢,有的也裝冥府紙鈔。但包上寄送地址,從民國開始,人們就已經不知道如何寫了,於是一般人就在信封上寫“今逢中元之期,某某奉全家虔備錢財一封給某某享用”等等。米雲記得還會在信封上寫上過世的親人名字,怕他們收不到,米雲十幾歲的時候家裡都有燒紙錢,近二十年好像淡化了許多,大家都在努力賺錢,沒時間顧上了。
“七月半”對餓鬼也免不了會進行一些祭祀。道家就在“七月半”——道家所稱的中元節有“普度”活動,佛寺因目連救母等故事,會在七月十五“施食救助十萬餓鬼”。
此外,民國長沙報紙記載,“七月半”長沙亦有在湘江中放河燈之俗,據說可引導水中孤魂上岸享受祭食,故放河燈時,河邊放有桌子,桌上擺設三牲及酒食,甚至預辦酒席,讓其享用,如飯菜不夠,還提示它們可去廟中享用。當然與科學精神,與“無神論”的理論不合,所以不必詳談,點到為止。
在舟楫盛行的年代,有明月的中秋佳節,買舟賞月,泛舟湘流,往往成為中秋賞月最愜意的事。留下了不少名勝古蹟和詩詞歌賦。秋天比較出名的詩詞,就是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詩詞,還有歐陽修的岳陽樓記,好幾篇都上了中學教材,米雲都學過,還背誦過。
讀過蘇東坡前後《赤壁賦》等詩文的人都知道,這些在中秋月夜泛舟湘江的文字,無論吟嘯江面,吹洞簫嗚嗚然,煮餚烹魚,賞月喝酒,“不知東方之既白”,其意境幾乎無一不出自800年前蘇東坡詩文所述範圍。
民國時期,嶽麓山一直就是愛中秋、愛月亮、內心充滿浪漫詩性的男男女女,在八月十五佳節前往賞月的地方,雖然彼時嶽麓山與長沙城區橫隔一條大江,跋涉頗為不易。
進入民國後,因廢除夏曆,實施陽曆,中國人陰陽曆合併,“節慶日曆”一度嚴重混亂,從1928年開始的五年間,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端午、中秋、重陽遭到打壓。但到1934年後,執政者重新意識到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性,重視中國傳統節日成為主流。從1934年開始,只要天晴,長沙即明確規定,重陽節等傳統佳節,各學校必放一天郊遊假,由學校老師帶隊遊覽郊野,嶽麓山就是好去處。
秋收後,尤其中秋後,以至重陽,長沙及全湖南,乃至周邊省份,民間有朝南嶽之俗。南嶽衡山為五嶽之一,歷代以南嶽能出雲雨,產材木,有益民生,而為一方之鎮,故南嶽載入祀典,依時祭之。
過去的封建王朝,國家禮制,在每歲春秋仲月,守土官必詣廟致祭,國家有大慶典則隨時遣官致祭。此後民間俗信認為東嶽主生,南嶽主壽。凡人俗子因此形成了在每年陰曆八月後至九月初上南嶽進香之習俗。
每到秋收之後,尤其中秋前後,從長沙等地前往南嶽的路途之中,男女混雜,奔走若狂,鄂、贛、皖、蘇等省男女,也在此時相率來朝南嶽,“項背相望,南嶽的熱鬧,乃至無與倫比”,南嶽附近數十里內的鎮市,自秋徂冬,皆無晝無夜。
賣香燭紙錢酒果者,以及各種旅行禮神必需之物無不利市三倍,茶店飯店人滿為患,以至於至今南嶽素食仍名聞全國。
當年從長沙到南嶽路途中茶館飯店門前,最讓外國人稱奇者,是每家飯店前必置辦一個巨大香爐,以為朝山者上香之用。當年朝南嶽者,每個人手中必時刻捧一炷香,入客店休息,即可隨手將香插入爐中。最興盛的時段,據民國初年統計,長沙南郊往南嶽路途的路邊客店所積炷香之柄,每日可得二三十斤至五六十斤不等,家家如此,香客之多,可以想見,米雲念大學的時候,班上就組織過一次衡山遊玩,山頂過了一晚,穿的軍用棉大衣,依然凍的發抖。
朝南嶽的禮儀,在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