瑩瑩燦燦的高孝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簡介
季札(前576年—前485年),春秋時期吳國貴族,政治家、外交家、文藝評論家,吳太伯二十世孫(一說:吳太伯十九世孫),吳王壽夢第四子,吳王諸樊、餘祭、夷昧之弟。因在四兄弟中排行第四,故稱季,世稱公子札、吳季子、季子。周靈王二十五年(前547年)被封於延陵,人稱“延陵季子”。季札淡泊權位,有遠見卓識,三次讓國,不慕名利。他出使多國,以卓越的辯才和深厚的學識贏得了各國的尊敬。季札的美學觀點對儒家美學思想有重要影響,後世並以其名借指善於鑑賞音樂之人。
二、人物生平
1. 兩度讓國
季札的祖先是周朝的泰伯。泰伯本是周朝王位繼承人,但父親周太王有意傳位給幼子季歷以及孫子昌(即後來的周文王)。於是泰伯主動讓位,以採藥為名逃至荒蕪的荊蠻之地,建立了吳國。數代後,壽夢繼承了吳國王位。
吳王壽夢共有四個兒子:長子諸樊,次子餘祭,三子餘昧(即夷昧),四子季札。季札賢能,壽夢生前也曾想讓他繼位,但季札力辭不受。壽夢去世後,長子諸樊繼位。吳王諸樊元年(前560年),諸樊服喪期滿後,欲將君位讓於季札。季札推辭說:“曹宣公去世時,各國諸侯和曹國人都認為新立的曹君不義,欲立子臧為曹君。子臧為成全曹君,離開曹國。君子稱子臧能守節義。您作為長子,本是合理的繼位人,誰敢幹犯?當國君非我應有之節。我雖無才,也願效仿子臧。”吳國人堅持要立季札,他竟拋棄家室財產去當農民,吳人只好作罷。
吳王諸樊十三年(前548年),諸樊在伐楚戰爭中中箭身亡。他留下遺命,將君位傳給弟弟餘祭,目的是想按次序兄傳弟,最終傳至季札,以滿足先王壽夢的遺願。季札被封在延陵,因此號為延陵季子。吳王餘祭四年(前544年),餘祭被越人刺殺,傳位給餘昧。餘昧去世後,又想傳位於季札,季札再次力辭不受。吳人遂立餘昧之子僚為吳王。
2. 出使各國
吳王餘祭四年(前544年),吳王派季札出使魯國。季札見到叔孫穆子(即叔孫豹),對其說:“您恐怕不得善終。喜歡善良而不能選擇賢人,君子應致力選擇賢人。您主持國政,不慎重舉拔善人,怎能受得了?禍患必至。”隨後,季札觀賞了魯國保留的周室禮樂,並予以點評。
離開魯國後,季札出使齊國。他勸說晏平仲交出封邑和官職以避免禍患。晏子聽從了他的建議,透過陳桓子交出了封邑與官職,因此在後來的禍亂中倖免於難。
接著,季札出使鄭國。他見了子產,贈送白絹大帶,子產回贈麻布衣服。季札對子產說:“鄭國掌權者荒淫奢侈,大難將臨,政權定落於你身上。你執政時,一定要以禮治國,否則鄭國將衰敗。”
離開鄭國後,季札到達衛國,稱讚衛國君子眾多,國家無患。果然,衛國在一段時間內平安無事。
季札從衛國前往晉國,準備在戚地住宿。聽到鐘聲,他說:“奇怪!我聽說發動變亂而無德者必遭誅戮。此人在這裡得罪國君,還敢尋歡作樂?國君停棺未葬,他怎敢如此?”於是季札不住戚地。孫文子聽後,一輩子不再聽音樂。
季札到晉國後,喜愛趙文子、韓宣子、魏獻子,預言晉國政權將落入這三家之手。他喜愛叔向,離別時對叔向說:“你努力吧!國君奢侈而優秀臣子眾多,大夫都富有,政權將歸於大夫家。你喜好直言,一定要考慮免禍。”
3. 再次讓國與歸隱延陵
吳王餘昧十七年(前527年),餘昧去世,欲傳位於季札。季札為避讓而離去。吳人立餘昧之子僚為吳王。吳王僚十二年(前515年),季札出使齊國,返程時長子去世,葬在贏、博之間。孔子前往觀看了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