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代影視表現出來。它從何而來?從《荷馬史詩》。假如說我們今天根據司馬遷的《史記》,改編成一部電視連續劇,或者改編成一部小說叫《黃帝蚩尤大戰》的話,那也是從司馬遷這兒來的。而它告訴我們更多的是什麼呢?是文學的歷史真實。
還有《史記·項羽本紀》,司馬遷是這樣記載的“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朱熹對此慷慨悲歌謂之:“慷慨激烈,有千載不平之餘憤。”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篇》裡引周亮工的話說:“垓下是何等時?虞姬死而弟子散,匹馬逃亡,身迷大澤,亦何暇更作歌詩?即有作,亦誰聞之,而誰記之歟?吾謂此數語者,無論事之有無,應是太史公‘筆補造化’,代為傳神。”說的也是這個意思。項羽被困垓下慷慨悲歌的那四句,我們今天還在傳唱。這裡的疑問是,當時他已經在那樣的境況下了,還有心情作這樣的詩嗎?即便是作,只有他和虞姬兩個人,後來虞姬拔劍自刎了,項羽也自刎江東。這詩是誰給記下來的?如果沒有人記,那就是司馬遷“筆補造化,代為傳神”。這是什麼?文學的歷史真實。但是我們在看《史記》的時候,或者以前在看《史記》的時候,我們可能從一開始就相信項羽一定在那樣的時候慷慨悲歌了這四句。對吧?由這個,我再來講吓一個例子。
從文學歷史真實看“戲說”與“正說”(11)
史學家顧頡剛先生做過一件被中國民俗學界視為里程碑的事,他透過研究孟姜女千里尋夫(萬喜良)哭倒長城的傳說,為他層累造成古史的說法找到了強有力的證據。顧頡剛認為歷史是經過層累造成的。透過我剛才講的那些細節,大家能明白,“荷馬史詩”是透過一代代歌手的傳唱形成的。我們現在所讀到的、所接受的很多歷史,其實都是歌手們傳唱下來的“荷馬史詩”,也就是文學的歷史真實。
經考察,顧頡剛發現春秋時期孟姜女的原型是杞梁妻,即杞梁的妻子,很明確。這個杞梁有兩個寫法,一個是稻梁的梁,一個是優良的良。杞良本是杞國戰將,在與莒國作戰時戰死了。國君在野外準備向杞良妻誌哀,被杞良妻拒絕。為什麼?因為按照禮儀,悼念應在家中,而不是在野外進行。這是最早的原型。
顧頡剛發現,這個故事最初並非源自民間,而是來自貴族上層對於禮制、禮儀的看法。也就是,她只是說,你在野外悼念我丈夫不行,你得到我家來。這是孟姜女最早的那個原型。
到了戰國時期,齊國商業很發達,娛樂業也相繼發展起來,人們開始編故事、編歌、編音樂。杞良妻的故事就進入到歌和音樂中來,幾經傳唱,變成了會唱歌的杞良妻,在哭丈夫的時候哭的就是歌的調子。到了漢代,當時盛行的“天人感應說”又使故事衍變成杞良妻能哭,天地動容,城垣為之崩塌。城中最大的是長城,所以到南北朝時,尤其北齊大興土木修長城,杞良妻哭倒的城就變為長城了。但這時候還不是秦始皇的長城。大家注意,是北齊的長城。民間這個時候的傳唱,是因為要反對北齊的暴政,反對北齊修長城、拉民夫、苛捐雜稅。到了唐朝,傳唱的人們一想,長城是秦始皇開始修建的,這個故事便與秦始皇扯上了關聯,然後杞良妻的名字在唐朝正式成為孟姜女。而實際上,“孟姜”在春秋時期只是一個美女的代稱,並非什麼固定的人名。
美女哭長城,慢慢變得有鼻子有眼了。我們從文學上來考察孟姜女哭長城的神話,還是很好的吧?能夠催人淚下吧?甚至這樣的女性也是很令人敬畏的吧?千里尋夫,就把長城哭倒了,而且對秦始皇這個暴君的那種憎恨,我們也油然而升吧?但是如果我們在這個神話當中去尋求歷史真實的話,它會是什麼樣的呢?如果沒有顧頡剛先生透過這樣的歷史考證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