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茂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綠營新敗,楊霈飛書朝廷,粉飾綠營敗績,將綠營的潰敗說成是奮勇前進。他說湘軍頓兵城下,不見有所動作。言下之意便是說綠營忠勇,而湘軍畏葸不前,不敢攻城。
楊霈草率進攻武昌,曾國藩知其必敗,根本就不配合他。待到綠營潰敗,曾國藩也不派兵救援,恨不得楊霈死於亂軍。
他倆早就結下了樑子。
曾國藩雖是湘軍主帥,但不是督撫,別說不能調動八旗、綠營,就連糧餉、彈藥都得仰求別人。
楊霈身為湖廣總督,有守土之責,本應該倚仗湘軍。但他生怕湘軍侵佔他們的權益,處處掣肘曾國藩,寧願把軍餉浪費在一觸即潰的綠營上,也不願分餉給湘軍。
類似的事情一再上演。後來,何桂清做兩江總督,也是處處掣肘湘軍,不願把本省銀錢分給客軍。
表面上看,是因為這些督撫目光短淺,不以大局為重,只想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實際上,這些官場老油子早就摸透了咸豐的心思:讓湘軍在前頭賣命,讓八旗和綠營在後面撿勝利果實。
咸豐不信任漢人。作為曾國藩,可就難受了。替皇上賣命,皇上卻不信任他。連楊霈這種無能之輩都能做總督,自己統率數萬大軍,又有收復湖南的功績,卻仍是個在籍侍郎。
頂著個幫辦軍務的頭銜,聽起來像個欽差大臣。當年咸豐看到太平軍逐漸勢大,而八旗和綠營一觸即潰,便一口氣封了二十多個在家丁憂的大臣辦理團練,從此開下漢人建軍的先河。
原文來自於塔&讀小說&
可這欽差一多,也就不值錢了。幫辦軍務大臣可以組建軍隊,卻沒有實權,糧餉無著,全看督撫臉色。督撫往往精於攬權,不願讓團練武裝靡費本省的錢糧,更不願這些在籍官員侵蝕他們的權力。
所以,督撫們明著支援團練武裝,暗裡對幫辦大臣橫加掣肘。
這也是咸豐的小算盤,既要幫辦大臣為他賣命,更要防止地方官員掌握軍權,威脅皇權。督撫們對此心知肚明。
太平軍、天地會、捻軍等叛黨因此坐大。
對於幫辦軍務大臣來說,辛辛苦苦為皇上賣命,皇上卻不給他實權。這也真夠窩囊了,換了一般人早就撂挑子不幹了。
但曾國藩何許人也,修養何其深厚,自能忍常人不能忍。
曾國藩勇於任事,是這些辦理團練的大臣中唯一一個成就功業的人。後人評價他只有中上之才,卻靠一副忍功夫克服萬難,成功封侯。
此刻,楊霈戰敗,曾國藩並未落井下石,只是專心致志排兵佈陣,尋找攻城的良機。
他自己光明磊落,卻被楊霈搶先上了一本摺子,背後說他畏敵不前。
趁這神仙打架,火軍正好可以藉機爭取時間休整兵馬,訓練新兵。
那楊霈手下無可用之兵,除了上摺子,其他軍政大事概莫能為。
但他還不死心,打起了勸降火軍的主意。
果然是進士出身,楊霈的勸降信寫得文采飛揚。論太平軍之惡,簡直是罄竹難書;論皇上的恩德,堪比生身父母;論官軍軍威之雄壯,只怕連努爾哈赤剛建立的八旗也不如。
陳城看過勸降信,心裡感到好笑。這楊霈真是黔驢技窮了,手上的綠營不堪一擊,弄起筆上功夫,恐怕連曾國藩都要自嘆弗如。
咸豐盡用些這樣的庸才,怪不得太平軍能夠以草莽之眾,把大半個中國攪得天翻地覆。
陳城問信使:“大帥勸降火軍,是真心勸降,還是緩兵之計?”
信使進城後,陳城有意向他展示火軍軍容嚴整,火器先進。再加上血滴子的謠言,信使內心早已膽怯。
他趕緊說:“大帥從來都是一言九鼎,既然寫了信,當然是真心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