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 (第2/3頁)
賈志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譯文】孔子到衛國去,冉有為他駕車。孔子說:&ldo;人口真多呀!&rdo;冉有說:&ldo;人口已經夠多了,還要再做什麼呢?&rdo;孔子說:&ldo;使他們富起來。&rdo;冉有說:&ldo;富了以後又還要做些什麼?&rdo;孔子說:&ldo;對他們進行教化。&rdo;
【解析】這是孔子管理一個國家的順序了,首先要讓老百姓富裕起來,之後對他們進行教化。這話讓人想起管仲的倉廩實則知禮節,這個時候,孔子的思想已經受到管仲思想的影響。如果按照孔子先前的思想,就應該是先克己復禮再追求富裕。
這是孔子第二次從魯國去衛國的途中,當時孔子的好朋友蘧伯玉在衛國受到重用,孔子因此從魯國去投奔他。孔子躊躇滿志,以為自己在蘧伯玉的力推之下可以在衛國大展宏圖,因此在途中就在計劃怎樣治理衛國。受孔子樂觀思想的影響,冉有也很樂觀,於是師徒二人就在路上談論起怎樣治理這個國家來了。遺憾的是,衛靈公對孔子早就失去了興趣,即便有蘧伯玉的推薦,也決不用他。因此,孔子無法去實踐這段話了。
【現實解說】這段話的現實意義很濃重,中國首先是人口眾多,之後開放國門,國家開始富裕起來。可是,教化始終沒有跟上,老百姓精神層面文化層面的素質還是有待進一步提高。
另一個方面,升官之前要低調,像孔子這樣捨我其誰的樣子,一旦預想的事情落空,多麼受打擊啊。
42(715)★★
冉有曰:&ldo;夫子為衛君乎?&rdo;子貢曰:&ldo;諾,吾將問之。&rdo;入,曰:&ldo;伯夷、叔齊何人也?&rdo;曰:&ldo;古之賢人也。&rdo;曰:&ldo;怨乎?&rdo;曰:&ldo;求仁而得仁,又何怨?&rdo;出,曰:&ldo;夫子不為也。&rdo;
【譯文】冉有問子貢:&ldo;老師會幫助衛國的國君嗎?&rdo;子貢說:&ldo;嗯,我去問他。&rdo;於是就進去問孔子:&ldo;伯夷、叔齊是什麼樣的人呢?&rdo;孔子說:&ldo;古代的賢人。&rdo;子貢又問:&ldo;他們放棄了國君的位置,有怨恨嗎?&rdo;孔子說:&ldo;他們求仁而得到了仁,為什麼有怨恨呢?&rdo;子貢出來對冉有說:&ldo;老師不會幫助衛君。&rdo;
【解析】衛靈公死後,因為太子蒯聵被趕走了,因此直接將國君的位置傳給了太孫,也就是蒯聵的兒子姬輒,就是衛出公。蒯聵知道兒子當了國君,回來爭奪寶座,在晉國趙簡子的幫助下,佔領了衛國的戚地作為據點。而衛出公堅決不給父親讓位,派重兵防範。父子爭位,這件事恰好與伯夷、叔齊兩兄弟互相讓位形成鮮明對照。這裡,孔子讚揚伯夷、叔齊,而對衛出公父子這樣的爭奪表示不屑。
這件事情的背景非常複雜,要一件件來說。伯夷、叔齊是商朝末年孤竹國國君的長子和三兒子,父親去世之後,都不願意繼位,因此雙雙逃離孤竹國,最終餓死在首陽山。後代,他們被尊為聖人,也是儒家四大聖人之一。
蒯聵原本是衛靈公的太子,因為看不慣南子給老爹戴綠帽子,準備暗殺南子,失敗之後流亡晉國,被廢了太子。
這次父子相爭,從君臣關係看,蒯聵是造反;可是從父子關係看,衛出公是不孝。所以,孔子的態度就是這兩人都不是好人。
衛國國君父子對峙的時候,恰好是孔子師徒在衛國期間。這個問題,為什麼冉有不去問,而要讓子貢去問?冉有這人做事非常謹慎,原則性非常強,但是話不多。孔子對冉有的能力很欣賞,不過兩人之間的交流並不太多。而子貢是孔子喜歡的學生,又能言會道,孔子很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