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 (第2/3頁)
賈志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話。
在確定在齊國沒有政治前途之後,此時已經在齊國待了一年的孔子失望地回到魯國,繼續開他的私立學校去了。
這裡孔子有一個教訓,那就是無論到了哪裡,千萬不要隨便議論當地的權貴。想在哪裡發財,首先要跟當地的老大搞好關係。
【現實解說】孔子的政治智商大有欠缺,既然想移民齊國,怎麼能批評齊國首相呢?就算在魯國的時候批評了,到了齊國,也該換個嘴臉去拍馬屁啊。
117(162)★★
孔子曰:&ldo;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rdo;
【譯文】孔子說:&ldo;天下有道的時候,製作禮樂和出兵打仗都由天子做主決定;天下無道的時候,製作禮樂和出兵打仗,由諸侯做主決定。由諸侯做主決定,大概經過十代很少有不垮臺的;由大夫決定,經過五代很少有不垮臺的。如果是大夫的家臣執掌國家,超不過三代就要垮臺。天下有道,國家政權就不會落在大夫手中。天下有道,老百姓也就不會議論國家政治了。&rdo;
【解析】孔子的論斷是有道理的,政令出自中央,國家就不會亂。相反,如果政令出不了中央,地方各自為政,國家想不亂都不行。為什麼說禮樂征伐出自諸侯,十代之後就不行了呢?因為上行下效,地方不聽中央的,所以春秋後期各國都出現家族割據,就是這個原因。
魯國的情況,自從三桓掌握政權,國君就被架空。到孔子時期,三桓本身被家臣架空,於是魯國成了家臣的天下。當時,是季孫家的管家陽虎呼風喚雨,三桓都要聽他的。孔子認為這嚴重違背周禮,因此陽虎蹦躂不了多久。因為瞧不起陽虎,孔子蔑稱他為&ldo;陪臣&rdo;,意思相當於馬仔或者跟班。
回到魯國,孔子看不慣家臣執掌國家的現狀,繼續議論魯國的國是。能夠這樣直截了當地批評甚至詛咒當權者卻沒有被文字獄,當時魯國的言論環境看來是相當的好。
身為一個私立學校的校長,如此議論國政,可見,孔子確實是個憤青。
【現實解說】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這話在今天並不全面,即便天下有道,庶人也會議,因為任何事情要讓所有人滿意是不可能的。但是,天下有道,就不怕庶人議,就鼓勵庶人議。反之,天下無道,就不敢讓庶人議,就要千方百計阻止庶人議。
118(163)
孔子曰:&ldo;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rdo;
【譯文】孔子說:&ldo;魯國國君失去國家政權已經有五代了,政權落在大夫(指三桓)之手已經四代了。所以三桓的子孫也衰微了,也不得不聽命於家臣了。&rdo;
【解析】這一句緊接著上一句,意思是說三桓快完蛋了。這樣的說法,換了別的朝代,是要被判顛覆政府或者誹謗罪的,自己被殺還在次要,滅九族都有可能。由此,再次讚揚魯國統治者的開明和豁達。
從魯宣公開始,經歷了魯成公、魯襄公、魯昭公,到當時的魯定公,魯國國君已經有五代不能執掌國政了。而季孫家從季文子開始,經歷了季武子、季平子,到現在是季桓子(季孫斯),已經四代執掌魯國國政了。季桓子此時被家臣陽虎脅迫,反而成了陽虎的傀儡。因此,孔子大膽預言三桓家族將會衰微。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