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 (第2/3頁)
豆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成的茶几,石面上擺著蓋碗茶具、茶葉罐,茶几四周是幾個樹根凳子,主座位旁邊是一個木炭爐子和一個裝水的木桶,爐子上架著銅壺,壺裡的水已經快開了,聽得見嗡嗡的響聲。
智玄大師伸手示意說:&ldo;兩位施主請坐。&rdo;待客人落座後智玄大師問道:&ldo;施主以錢敲門,若是貧僧收下了錢呢?&rdo;
韓楚風答道:&ldo;我們就走。如果是錢能買到的東西,就不必拜佛了。&rdo;
智玄大師豁然一笑,分別往蓋碗裡放入茶葉,提起冒著蒸氣的銅壺逐一將開水衝進3隻蓋碗,蓋上碗蓋說:&ldo;這是寺裡自製的茶,水是山上的泉水,請兩位施主品嘗。&rdo;
丁元英揭開碗蓋,一股帶著山野氣息的清香撲鼻而來,只見碗中的茶湯呈淡綠色,碗底的茶葉根根形態秀美。他端起茶碗喝了一小口,禁不住地說了聲:&ldo;好茶。&rdo;
韓楚風端起茶品了一口,頓知此茶品質絕非一般,此情此景令他心生感慨,不禁想起了那副&ldo;坐,請坐,請上座;茶,上茶,上好茶&rdo;的對聯。
智玄大師放下茶碗,說:&ldo;施主上山並非為了佛理修證,有事不妨道來,貧僧雖老學無成,念句&l;阿彌陀佛&r;卻還使得。&rdo;
於是,丁元英把&ldo;神話&rdo;、&ldo;扶貧&rdo;的來龍去脈以及已經做的和將要做的向智玄大師簡要講了一遍,並且著重解釋了主觀上的&ldo;殺富濟貧&rdo;和文化屬性思考。這顯然已經不是簡單的市場競爭,也不是簡單的扶貧,而是基於一種社會文化認識的自我作為。
智玄大師聽完之後沉思了許久,說:&ldo;施主已勝算在手,想必也應該計算到得手之後的情形,勢必會招致有識之士的一片聲討、責罵。得救之道,豈能是殺富濟貧?&rdo;
韓楚風隨口一問:&ldo;那得救之道是什麼?&rdo;
這一問使智玄大師突然怔住了,頓然明白了丁元英&ldo;殺富濟貧&rdo;的用心和討個心安的由來,說道:&ldo;投石擊水,不起浪花也泛漣漪,妙在以扶貧而命題。當有識之士罵你比強盜還壞的時候,責罵者,責即為診,診而不醫,無異於斷為絕症,非仁人志士所為,也背不起這更大的罵名。故而,責必論道。&rdo;
丁元英說:&ldo;晚輩以為,傳統觀唸的死結就在一個&l;靠&r;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薩、靠皇恩……總之靠什麼都行,就是別靠自己。這是一個沉積了幾千年的文化屬性問題,非幾次新文化運動就能開悟。晚輩無意評說道法,只在已經緣起的事情裡順水推舟,借英雄好漢的嗓子喊上兩聲,至少不違天道朝綱。&rdo;
韓楚風來五臺山之前只知道丁元英要拜見高僧大德,少不了談經論道,卻並不知道丁元英拜佛的具體目的,直到這時才完全明白。
智玄大師說:&ldo;以施主之參悟,心做心是,何來討個心安呢?&rdo;
丁元英說:&ldo;無懺無愧的是佛,晚輩一介凡夫,不過是多識幾個字的嘴上功夫,並無證量可言。我知道人會罵我,我以為佛不會罵我,是晚輩以為,並非真不會挨罵。大師緣何為大師?我以為是代佛說話的覺者。&rdo;
智玄大師略微思忖了一下,說:&ldo;貧僧乃學佛之人,斷不可代佛說話,亦非大師。得救之道自古仁人志士各有其說,百家爭鳴。貧僧受不起施主一個&l;討&r;字,僅以修證之理如實觀照,故送施主四個字:大愛不愛。&rdo;
丁元英雙手合十給智玄大師恭敬行了一個佛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