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部分 (第3/4頁)
京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趙無極將老爸趕出書房後,就躲在自己的房間內,埋頭於他的大計了。他計劃寫的《鳳山奇觀》系列文章,並沒有一個總標題,都是單獨成篇;至於文章體裁,他自然選擇了散文或美文的筆法,這樣的文章,報紙副刊往往比較喜歡。
但是,當他坐在模擬空間的電腦邊時,卻發現這文章並不好寫。連續開了幾個頭,趙無極都不甚滿意,直接趙無極在系統中抽完五支菸後,他才明白癥結所在。前世,他壓根就沒寫過文藝類文章,沒一點文學積澱;而重生之後,因為系統的原因,他到是學到了很多東西,特別是【漢語言文學】,雖然才堪堪達到“精通”,但就這個水平,也比很多所謂的教授強多了,因為系統評價的“精通”,那是真正的精通,而不是世俗理解的那種精通。譬如,他閱讀的古代典籍,就遠超這個時代普通教授的閱讀量,而且,他還讀到了很多已經失傳了的典籍。
也恰恰因為這個因素,造成了趙無極眼光很高,看文章入木三分的境界,但他實際的動手能力即寫作能力,卻幾乎完全接近於零。
“眼高手低啊!”當趙無極發現自己的毛病之後,他的心再也沒有了以前的那種驕傲,心態漸漸地平和下來。一篇千字文都搞不定,還說成為什麼文學大家、著名作家?這不是扯蛋嗎!
當又一支菸從趙無極的手上燃盡之後,他並沒有立即碼字,而是將記憶系統的有關內容調出來,反覆地觀看、體會、感悟。
木雕與竹編,是趙無極準備先寫的兩篇文章,而兩方面的資料他此前也準備得特別豐富,這些資料,並不只是文字資料,甚至文字資料特少,主要是一些現場採訪在調查時的音像資料,包括各類彩色照片,而且,系統在記憶時,根據趙無極眼神與心緒的變化,還時而加入一些特寫鏡頭,譬如趙無極慈祥一尊觀音像時,那木雕觀音就會靠近鏡頭,變得越來越大,直到栩栩如生,最特別的還不在這兒,而是這些音像資料都是“全景式”的,即趙無極在欣賞這些資料時,相當於再次“身臨其境”。
趙無極反覆地觀看著這些資料,全然不在乎每5個小時要消耗1點積分的事實。終於,在他反覆觀看之後,終於有所感悟。
這種感悟,首先並不是木雕本身,而是系統給他提供的一種“記憶方法”。理論上講,系統記憶與人腦記憶應該一樣或一致,但系統的功能卻遠超人的記憶能力。譬如,系統的記憶更富有邏輯性,即便是一個老藝人在那裡雕刻一塊木頭,趙無極也能看出其中隱含的邏輯關聯;譬如,系統的記憶更強調重點與特點,人的記憶,之所以容易“忘記”,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人的記憶是本能的、原始的,與個人的好惡有很大關係,但系統的記憶卻要理性得多,趙無極記得很清楚,當時他在觀察一些木雕作品時,意識並沒有注意到其中的一些特別,但在系統“複述”出來後,那種特點就凸顯出來了,讓趙無極又有了新的發現。
換一種說法,那就是趙無極透過系統整理出來的記憶,所看到的已經遠越了木雕工藝本身,他看到了樹木長在森林裡的情形,他看到了老木雕師手把手地教導自己的後代,他看到了一件精美的藝術品被雕刻出來後,藝人們臉上那滿足的神情。
其次,才是關於木雕本身的藝術價值與賞玩價值。這一個方面,此前趙無極也思考得多,一直難以下筆或一直把握不住的原因就在於,他只看到了這種靜態的美,而沒有看到木雕本身就是一種生活,一種歷史。
說實話,在五棵松和大碑石村,木雕並不能給他們的生活帶來實際的好處,一些年輕人,可能更熱衷於打獵、採摘山珍,但是,在一些中老年人中,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似乎對木雕情有獨鍾。
如果是過去,趙無極對此可能沒什麼感悟,但透過對系統資料的反覆閱讀,趙無極卻發現了這種生活背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