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養生需要先養心(3) (第2/4頁)
康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種理念,是一種至高的精神境界,說到底是對待人世的一種態度。
蘇東坡一生顛沛流離,卻是“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沈從文也好,馬寅初也好,一些偉人的跌宕起伏也好,對於人生的種種不平、不幸,都以其博大胸襟和知識學問一一涵蓋,以及由善良忠直道義所孕育的不屈不撓的生命力所戰勝。
魏晉養生家嵇康在《養生論》中說“ 養生有五難:名利不滅, 此一難也,喜怒不除, 此二難也,聲色不去, 此三難也,滋味不絕, 此四難也,神慮精散, 此五難也。”故心靜以除五難。
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主張調神養形、“小炷留燈”,過去所用的油燈,所能容納的油是有限的。如果燈內留三根燈芯草,則燈炷大而光線亮;如果留兩根,則燈炷較大光線亦較亮;如果留一根,則燈炷小而光線昏暗,很難辨別燈前人之面目。然而,留三根燈芯草,亮則亮矣,卻只能照明一個夜晚;留一根燈芯草,暗則暗矣,卻能照明三個夜晚。
,!
這個現象告訴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歷程都有個極限,就像油燈內的油量有個燃燒時間極限一樣。如果大喜大悲,酗酒縱慾,則如大炷留燈,很快就油盡燈幹;如果情緒穩定,清心節慾,則猶如小炷留燈,雖不太亮,卻可長久。
這個比喻,很形象地闡明瞭養生之道。平常為了能夠怡情修心,可以開展琴、棋、書、畫等養生活動,幫助我們做到心靜。
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1000名65歲至85歲男女的健康情況、士氣、樂觀程度、自尊及人際關係進行了調查,在跟蹤調查10年後,研究人員發現,與非常悲觀的人相比,非常樂觀的人死於任何疾病的危險低於55。
生活、做事要用心,但不要操心、煩心。擁有的人煩惱“失”,沒有的人憂慮“得”,患得患失,卻成憂愁。古代詩人白居易就是善於養生者,白居易大半生中,不僅仕途坎坷,而且老年喪子,他在《枯桑》中以枯桑為喻寫道“道傍老枯樹,枯來非一朝。皮黃外尚活,心黑中先焦。有似多憂者,非因外火燒。”面對常有憂愁事件發生的現實生活,他總是積極排憂解愁,樂觀以待,這大概就是被稱作“白樂天”的緣故。
會養生的人,能夠化“門前冷落車馬稀”、“人走茶涼”的悲觀為“停車坐愛楓林晚”的獨特意境,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一種人性的達觀境界。做到這些,便是進入到養生的佳境了。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當常思一二”,要看得開、放得開,適度的“阿q精神”有助於減輕心理壓力,保持心理平衡。
總的來說,養生不是刻意為之,養生也沒有固定程式,養生應該是心境上的修養,是順應自然的過程。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見天地拓寬視野,見眾生理解人性,見自己審視內心,追求真我,最終達到內外兼修、和諧統一,找到內心平和與自由。
千萬不要因為別人的一句話去生氣,不要用別人的錯來懲罰自己。生氣是最不划算的,它會讓我們喪失美麗的心情整日都是氣鼓鼓的。要相信喜歡生氣的人是過不好這一生的,不要企圖用生氣去改變別人。笑一笑十年少,生氣最容易衰老,保持美麗的心情是最好的美容。
有人會說生氣總是剋制不住,在你的心底一定要有想要控制自己情緒的想法,不然你真的有可能生氣變傻。要相信沒有什麼事情是值得你去生氣的,你生氣別人會說你小氣對你厭惡。不會因為你的生氣而改變任何事情。
有人說,與其生氣不如爭氣。是啊,你有生氣的時間還不如去好好去讀書提升自己。爭氣了,你會發現生氣是很傻的。
其實生活就像坐過山車時上時下,想想我們的天性得到了就高興失去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