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失道者寡助 (第1/4頁)
行者寒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晚明之我若為皇正文卷第179章失道者寡助本來這報紙的名字並不叫全民月報,按照崇禎皇帝的想法直接叫人民日報得了,畢竟辦這個報紙的初衷是為天下萬民開智,讓天下萬民知曉天下大事。
崇禎皇帝也想高調,可是實力不允許呀,這時候又沒有後世的先進裝置,最基礎的印刷用的還是五六百年前的活字印刷術,交通也基本靠走,北京的南京想傳到南京,沒有大半個月根本想都別想,還日報,想屁吃。
權衡利弊以後,崇禎皇帝只得退而求其次的選擇以月刊的形式辦報紙,且崇禎皇帝規定,這月報必須以白話的形式來辦,不得有之乎者也等咬文爵字的東西出現。
月報的內容就更豐富了,大到朝廷的重要旨意、大明發生的重大事件,譬如戰爭、瘟疫、旱災等的實時通報,小到各地發生的奇聞異事,某州某府某貪官被朝廷繩之以法、某地某人發明了某東西得到官府乃至朝廷賞賜等等。
報紙的主編當然是外務府總管大臣曹化淳同知,當然,崇禎皇帝作為大boss,全程參與並指導曹化淳辦報,全民月報第一刊裡,崇禎皇帝還親自寫了一個小版面,意思是讓百姓們同他一起共度時艱等等。
朝廷百官對外務府本來就看不上眼,尤其是那報紙上的大白話看的他們直皺眉頭,簡直俗不可耐,無奈崇禎皇帝壓根就不在乎這些官員的看法,天下是朱家的,也是百官的,但歸根結底是百姓的。
當皇帝不跟百姓站在一塊,這位子就坐不久。
唯一讓崇禎皇帝不爽的是,第一刊的月報雖然只有區區兩千字,但印刷出來的報紙卻足足有厚厚一沓,沒法子,即便曹化淳已經讓工匠雕刻最小的模具,但終究比不上後世的機器打字機。
根據崇禎皇帝的指示,外務府以北京為總部,分別在南京、成都等重要州府建立分部,除了大肆貼朝廷的宣傳口號、標語宣揚朝廷的新政策之外,也同時刊印報紙和傳遞訊息,倒是搞的有聲有色。
曹化淳整日都累的跟狗似的,但卻幹勁十足從不埋怨,只因崇禎皇帝曾當著朝臣的面說的那句,他曹化淳也是個男人。
當然,此是後話,鄭芝龍的這一批糧食算得上是崇禎皇帝的及時雨,有了這批糧食崇禎總算是心裡有底了。
上個月在山陝種紅薯土豆的宋應星傳來訊息,經過數月的努力,紅薯和土豆獲得了豐收,所獲產量至少可保住山陝全境不至於餓死人,這也讓崇禎皇帝鬆了一口氣。
之所以只夠山陝兩地百姓吃用,首先是第一批推廣,各地百姓對新物種都報著懷疑的態度,大多隻是在犄角旮旯的貧瘠山地種些,其次是山陝依舊大旱,倘若沒有楊嗣昌、黃道周一年多的挖渠工作,情況可能更差。
這一年來朝廷在山陝兩行省又是清田又是挖水渠、治瘟病,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不可估量,朝廷缺糧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山陝,但不論怎樣,崇禎皇帝總算能鬆一口氣了。
有了這第一茬的產量,待明年開春不用朝廷才敦促,兩地的百姓自然都會主動去種植,在崇禎皇帝的授意下,曹化淳以專訪的形式對山陝種植土豆番薯的具體情況做了專訪,並刊印到報紙中,用以向全國各地推廣,這簡直比官府的效率高太多了。
“告訴鄭芝龍,蜀王的事兒不是首要的事兒,他目前的當務之急是給朕造船和給朝廷運糧食,不論是商船還是戰船,都要給朕開足了馬力去造。”崇禎皇帝對楊嗣昌道。
對於崇禎皇帝來說,鄭芝龍最大的利用價值還是他在海洋裡的力量,趁著還有時間,崇禎皇帝就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以這支水師為班底,快速復刻出另外一支、甚至兩支水師以及貿易船隊。
不過崇禎皇帝還是有些不放心,當即命令王承恩去玉泉山找宋應星,讓他選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