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奶茶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鹽水鴨是江蘇南京的著名特產,也是金陵菜的代表菜品之一,更是中國地理標誌產品,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歷史文化
南京養鴨食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據《吳地記》記載,當時南京就有“築地養鴨”的傳統。南京以喜鴨聞名,其鴨肉品種多、數量大、傳播廣,有“金陵鴨餚甲天下”的美譽。
早在六朝時期,南京已有鴨饌製作,鹽水鴨在當時就頗具盛名。最早記載南京鴨餚的文獻包括六朝時期的《陳書》《南史》和《齊春秋》。《陳書》中就有陳軍“人人裹飯,媲以鴨肉”“炊米煮鴨”,從而士氣大振、以少勝多的故事。
到了宋代,南京城流行用鴨配菜,有著“無鴨不成席”的說法。明代初年,“古書院,琉璃塔,玄色緞子,鹹板鴨”的民謠在南京流傳,同時金陵烤鴨也聞名遐邇,成為明代宮廷宴席必不可少的名菜,後來烤鴨的烹飪技藝傳至北京,演變成如今的北京烤鴨。明代的《客座贅語》中介紹了板鴨的製作方法。清代的《隨園食單》和《金陵瑣志》等也有關於板鴨、掛爐烤鴨以及其他鴨餚的記載。
民國政府定都南京後,鴨饌業進一步發展,出現了眾多專門經營鴨餚的店鋪,如濮恆興、劉天興、馬恆興、韓復興等新的鹽水鴨八大家,其中馬恆興菜館的鴨饌美人肝和韓復興板鴨店的板鴨尤其出名。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南京的鴨饌在各方面都超越了歷史最好記錄,全市每年鴨子的銷量超過 3000 萬隻。
風味特點
鹽水鴨是獨特的低溫畜禽產品,與傳統醃臘製品有明顯區別。它具有鹹甜清香、口感滑嫩的特點,肉質玉白、油潤光亮,皮肥骨香,鮮嫩異常,鹹鮮可口。
其製作講究,選用優質原料,工藝精湛。“炒鹽醃、清滷復”的步驟增加了鴨肉的香醇,精心炒制減少了脂肪,使肉質更加緊實,再經足夠時間煮制,達到嫩香的口感。每年中秋前後,桂花盛開之時製作的鹽水鴨色味最佳,也被稱為桂花鴨,特色是皮白肉紅油潤,桂花飄香時鴨肥美,鹹香味醇。
烹製工藝
傳統工藝:鹽水鴨的製作過程包括宰殺、醃製、烘乾、煮熟等步驟,因醃漬期較短,需現做現吃。製作時火候的控制至關重要,南京名廚製作的鹽水鴨脯形狀講究,可呈菱花狀或葵花狀。其講究“熟鹽搓、老滷復、吹得幹、煮得足”,炒鹽可增強穿透力和風味,老滷則是使用復滷和幹醃結合的醃製方法,隨著復滷次數增加,滷汁中可溶性物質增多,賦予產品獨特鮮美味道。
現代工藝:主要工藝流程包括原料驗質、清洗、炒鹽、醃製、熬滷、煮制、冷卻、包裝和殺菌等。選用無淤血、黑斑且毛淨度高的優質鴨,清洗乾淨後炒鹽,按比例加入食鹽、花椒、大料等。醃製時確保每千克原料均勻用鹽,炒鹽用量適宜,時間數小時。熬滷和復滷時使用新老滷配料,包括炒鹽、姜、蔥、香辛料等,復滷數小時後冷藏數十小時。煮制時調料與鴨子同時入鍋,煮數十分鐘,溫度控制在 95~100c。最後進行真空包裝,經蒸氣殺菌處理後冷卻入庫。
主要種類
桂花鹽鴨:這是南京鹽水鴨的典型代表,具有皮白肉嫩、肥而不膩、鮮香美味的特點,因在桂花盛開季節制作而得名桂花鴨。
金陵鹽鴨:以鮮活仔鴨為主料,搭配精鹽、蔥結、生薑、花椒、八角等調料。經過宰殺、清洗、醃製、烹煮等步驟製作而成,最後將鴨肉切塊裝盤即可。
質量標準
感官指標上,鹽水鴨的色澤為白色或略有黃色,肉質細嫩、切面緊密,具有該產品獨特的鹹香味,無異味,無肉眼可見的外來雜質。
理化指標方面,水分含量需≤70,蛋白質含量≥15,亞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