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口蹄疫(2) (第1/2頁)
望月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流行病學】
自然條件下口蹄疫病毒可感染多種動物,偶蹄類動物如黃牛、奶牛、犛牛、水牛、豬、羊、駱駝等易感性高。
野生動物中,黃羊、麝、鹿、野牛、野豬、駝羊、羚羊、野山羊等均可感染。
實驗動物中以豚鼠、乳鼠、乳兔敏感。幼齡動物易感性大於老齡動物。
人對本病也有易感性,多發生於流行期間與患病動物密切接觸或短期內感染大量病毒所致,表現為發熱,口腔、手背、指間和趾間部發生水皰,兒童、老人及免疫功能低下者發病較重,成年人一般呈良性經過。
患病動物及持續性感染動物是主要傳染來源,發病初期的患病動物是最危險的傳染源,出現臨床症狀後的頭幾天,排毒量多,毒力強。恢復期動物排毒量逐步減少。
病牛以舌面水皰皮的含毒量最高,其次為糞、尿、乳和精液。
病豬則以破潰的蹄部水皰皮含毒量最高。
持續性感染動物帶毒時間很長,且病毒含量有波動,抗體也隨之而波動。
病毒在感染動物體內可發生抗原變異,出現新的亞型。
口蹄疫病毒可經多種途徑傳播,當患病動物和健康動物在一個廄舍或牧群相處時,病毒常藉助於直接接觸方式傳播。
間接接觸傳播是本病重要的途徑,患病動物的分泌物、排洩物、滲出物、口涎、乳汁、汙染空氣、飼草、飲水、墊料、土壤等含有大量的病毒。
易感動物吸入汙染病毒的飛沫是主要的感染途徑,也可透過採食或接觸汙染物經損傷的面板、黏膜感染。
口蹄疫病毒可隨風呈跳躍式、遠距離傳播,尤其是低溫、高溼、陰霾的天氣,可發生長距離的氣霧傳播。
目前認為,持續感染動物為感染後咽喉帶毒超過28d的動物,病毒可在某些臨床康復動物的咽部長時間存在。
牛的帶毒期可達2年,少數可長達3年;野生的非洲水牛有的可帶毒達5年;綿羊、山羊攜帶口蹄疫病毒可達數月。
口蹄疫傳染性強,發病率高,一經發生多呈流行或大流行形式。一旦出現疫情,可隨動物的流動、轉運或風勢迅速蔓延,往往從一個地區、一個國家傳到另一個地區或國家,經過一定時期後才逐漸平息。
長期存在本病的地區其流行常表現週期性,每隔3~5年暴發一次。發生季節隨地區而異,牧區常表現為秋末開始,冬季加劇,春季減輕,夏季平息;而農區季節性不明顯。
口蹄疫病毒對成年動物的病死率通常低於2%,但幼齡動物因心肌炎病死率有時高達50%以上。因此,產犢、產羔或產仔季節發生口蹄疫,損失往往巨大。
【致病機制】
病毒經呼吸道感染時,最初在咽部複製,然後擴散到其他組織,在入侵部位的上皮細胞內生長增殖,引起漿液滲出而形成原發性水皰(第一期水皰),通常不易被發現。
1~3d後,病毒進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導致體溫升高並出現全身症狀。
在病毒血症期間,病毒還可侵入心肌和骨骼肌中。
病毒隨血液到達嗜性組織如口腔黏膜、蹄部、乳房、柔軟的面板組織等處大量增殖,發生細胞水腫,引起區域性組織的淋巴管炎,造成區域性淋巴淤滯、淋巴栓,若淋巴液滲出淋巴管外則形成繼發性水皰(第二期水皰)。
水皰不斷增大、融合乃至破裂,形成潰瘍。
水皰破裂後,患病動物體溫恢復正常。此時,血液中病毒含量減少,逐漸從乳、糞、尿、淚及涎水中排毒。
此後患病動物進入恢復期,多數病例呈良性經過,病情逐漸好轉,最終康復。
幼齡動物或正在吮乳動物常因病毒侵害心臟導致急性心肌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