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口蹄疫(1) (第1/2頁)
望月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 Fmd; aphthae epizooticae)在我國民間俗稱“口瘡”、“蹄癀”,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人獸共患傳染病,主要侵害牛、羊、豬等偶蹄類動物。
其臨床特徵是在口腔黏膜、四肢下端及乳房等處面板形成水皰和爛斑。
本病傳播迅速,流行面廣,成年動物多取良性經過,幼齡動物多因心肌受損而病死率較高。
本病廣泛流行於世界各地,在非洲、亞洲、南美洲及歐洲的部分國家均有分佈,由於人也可感染本病,成為全球最重要的人和動物健康問題之一。隨著國際貿易日趨增加,物資交流和國際交往越來越頻繁,給本病的預防和控制增加了難度。
本病雖多呈良性經過,但因感染動物譜廣,發病率高,傳播迅速,往往呈流行甚至大流行,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由於本病使動物及其產品流通和國際貿易受到限制,導致嚴重後果,所以歷來被各國政府及國際組織所重視。目前口蹄疫為國際貿易必檢的動物疫病和oIE要求必須報告的疫病之一。
【病原】
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 Fmd; aphthae epizooticae)
口蹄疫病毒(Food-and-mouth disease virus, FmdV)屬於微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的口蹄疫病毒屬(Aphthovirus)。
病毒粒子為二十面體對稱結構,呈球形或六角形,直徑為20~25 nm,無囊膜。
內部為單股線狀正鏈RNA,決定病毒的感染性和遺傳性;外部為蛋白質,決定其抗原性、免疫性和血清學反應能力。
口蹄疫病毒基因組全長大約8500個核酸。
其編碼4種主要多肽:Vp1、Vp2、Vp3和Vp4,還編碼兩種次要的多肽。
編碼結構蛋白Vp4、Vp3、Vp2、Vp1的基因分別命名為1A、1b、1c、1d。
Vp1~Vp3位於衣殼表面,組成核衣殼蛋白亞單位,Vp1是決定病毒抗原性的主要成分;Vp4位於衣殼內部,與RNA緊密結合而構成病毒粒子的內部成分。
在4種結構蛋白質中,Vp1誘導中和抗體並與抗感染免疫有關。
在口蹄疫病毒感染的細胞培養液中,有大小不同的4種粒子。
最大的粒子為完整病毒,其直徑為(23±2) nm,沉降係數為146S,具有感染性和免疫原性;
第二種為不含RNA的空衣殼,其直徑為21 nm,沉降係數為75S,具有良好的型特異性和免疫原性,但沒有感染性;
第三種為衣殼蛋白裂解後的殼微體(亞單位),其直徑為7 nm,沉降係數為12S,無RNA,無感染性而有抗原性;
第四種為病毒感染相關抗原(VIA),沉降係數為4.5S,是一種不具有活性的RNA聚合酶,當病毒粒子進入細胞,經細胞蛋白酶啟用才具有酶活性,能誘發機體產生群特異性抗體。
口蹄疫病毒有7個血清型,即A、o、c、SAt1、SAt2和SAt3(南非1、2、3型)及Asia-I型(亞洲1型),我國目前流行的有o、A及亞洲1型,歐洲主要是A、o型,以o型多見。
病毒具有多型性、易變異的特點,各血清型間無交叉免疫性,但在臨床症狀方面的表現卻沒有什麼不同。
每一個血清型又包含若干個亞型,同型各個亞型之間也僅有部分交叉免疫性。
口蹄疫病毒易透過抗原漂移而發生變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