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以濃鬱的悲劇色彩和強烈的激情,震憾了觀眾的心靈。
抗戰爆發後,金山主要從事戲劇活動,曾率文藝團體赴海外為抗日募捐。抗戰勝利後,他在&ldo;長制&rdo;編導了著名影片《松花江上》。
高佔非
(1904‐‐1969):天津人,從小就喜愛戲劇、電影,尤其擅長皮簧。19歲時,矢志不移的高佔非棄學赴上海,經親友推薦,加入&ldo;明星&rdo;擔任配角。他在《空谷蘭》等片中的表演引起了張石川等人的注意和賞識。
不久,他在新人公司的《小偵探》和耐梅公司的《奇女子餘美艷》中擔任了主要角色,贏得觀眾青睞而嶄露頭角。
3o年代,他加入&ldo;聯華&rdo;,主演了《自由魂》、《都會的早晨》等十餘部影片,接著又為&ldo;明星&rdo;主演了《女兒經》、《船家女》、《劫後桃花》等多部影片。從而成為30年代影震壇最有名的男影星之一。
抗戰期間,他先後赴武漢、重慶,參加了《熱血忠魂》和《長空萬裡》的拍攝。戰後赴香港,在&ldo;大光明&rdo;拍攝了歐陽子倩導演的《野火春風》等片,1951年隨同&ldo;大光明&rdo;遷回上海。
周伯勛
(1911‐‐):原籍陝西臨潼,生於西安一商人之家。大革命失敗後,為躲避迫害,逃至上海。1930年入持志大學,不久轉入復旦大學。1931年參加《玉堂春》的拍攝,首次登上銀幕,飾演的是&ldo;反角&rdo;,後又參加《續故都春夢》的拍攝。
1933年,他參與建立&ldo;藝華&rdo;的工作,後在&ldo;明星&rdo;客串演出了《時代的女兒》和《上海二十四小時》。1934年加入&ldo;電通&rdo;,在&ldo;電通&rdo;的四部影片中,均扮演了角色,演來都得心應手。
抗戰期間,參加了《塞上風雲》的拍攝,飾日本特務長。戰後參與組建和領導崑崙公司,並在《一江春水向東流》中塑造了龐浩公的形象。
周伯勛一生演過數十個反派角色,他從不在形象上有意醜化反角,而追求把反面人物的醜惡心理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他的含蓄的表演耐人尋味。
韓非
(1919‐‐1985):本名韓幼止,原籍浙江寧波,生於北京。13歲時隨家庭南遷上海,偶然機會在話劇《阿q正傳》露面。這次演出導致了韓非生活的轉折。
此後,他成為上海劇藝社的職業演員。在話劇舞臺上,韓非很快顯出了他的喜劇才能,在《鍍金》、《裙帶風》等一系列喜劇中,以幽默詼諧的動作與風趣生動的語言,造成強烈的喜劇效果。
韓非初涉銀幕,是在張石川導演的《夜深沉》中扮演男主角,後來又主演過《亂世風光》。戰後,他在文華公司拍了《太太萬歲》、《艷陽天》等影片。
1949年初韓非到香港,在回上海前的3年中,與王丹鳳、李麗華、夏夢等合演了一批出色的喜劇影片。韓非的表演真實自然,誇張適度,諧而不俗,從角色自身性格與經歷中發掘喜劇因素是影壇不可多得的優秀喜劇演員。
石揮
(1915‐‐1957):原名石毓濤,生於天津,自幼時隨家人遷居北京。194o年石揮來到上海,開始了他輝煌的表演生涯。他在上海多個話劇團體從事舞臺演出,是若干劇團的臺柱之一。
石揮在《雷雨》、《家》、《蛻變》、《正氣歌》、《大馬戲團》、《秋海棠》、《夜店》中扮演了一系列人物形象,風靡上海,被稱為&ldo;話劇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