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出宮 (第1/3頁)
賀雲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永龍七年五月二十三日。乾端宮常傑:陛下,陳太傅求見。
劉翥:請太傅進來。
陳如良:參見陛下。
劉翥:常傑快給太傅上茶,太傅坐。
陳如良:陛下還記得之前提過的木雕印書麼?老臣回去後吩咐人去找了,沒有找到有木雕印刷的,都是石刻。後找了木工師傅、石刻師傅來詢問並讓二人做出木雕來印書。第一天開始印書確實不錯,比石刻方便,速度也快了許多。但是下午就不行了,木雕在墨汁多次刷過後開始變形。用木雕是沒有石刻耐用實用。
劉翥:這是木頭不對麼?還是怎麼的?記憶中的用木雕印貼圈門上的“六畜興旺”也沒有變形的啊。端著瓷盞抿了一口茶水,看著瓷盞出神。隨即開口:朕再想想。
待陳如良走後,思索半天就沒有下定決心要不要把活字印刷弄出來。常傑進來道:陛下,攝政王傳來訊息說收養的孩子大的一批已經有八歲了,學了一年的規矩。要不要送幾個進來伺候陛下。
劉翥:八歲可以跑跑腿,好好培養以後也能得用。挑上七八個吧。
常傑出去後,劉翥在沉思“這百姓有多少識字的?記得之前聽政說,官員是由八衛推薦入京沒說具體考核”。得讓百姓的孩子都能識字才能改變一些東西。這活字印刷的弄,但是不能由我直接說出來啊,我才八歲不到呢怎麼會懂這些。
次日下朝後,陳如良還是繼續上課。待講完一段後劉翥問到:太傅,朕有幾個疑問可否請太傅解惑?
陳如良:陛下請問,臣知無不言。
劉翥:現在明清國有多少人口?有多少人識字?
陳如良:據臣所知,全國有一萬萬餘人,能識字者百之一二。軍中一百七十萬餘,識字者百之三四。
劉翥:謝太傅解惑。改天是否可以把你之前安排做事的石刻師傅、木雕師傅帶進宮來朕看看他們是如何操作的?
陳如良:陛下有召,莫敢不從。
永龍七年五月二十六。陳如良帶著兩位年過四十的老師傅進入乾端宮,身後跟著侍衛帶著兩位師傅的工具。
一行人跪地行禮:參見陛下。兩位老師傅的聲音顫顫的:草民參見陛下。
劉翥喊:起身吧。不必多禮。有勞二位師傅了。二位師傅這便操作一番,朕看看。
隨即侍衛將工具給二人鋪開,並站在二人附近。
工匠開始把陳如良提供的紙鋪在對應的材質,用糊糊刷一點,刻一點。劉翥開口:太傅,這二位不識字?
陳如良:陛下,好多匠人並不識字,他們拜師後由師傅教怎麼刻畫,然後有人印書就根據紙張臨摹或者拓印。再在石板或者木板進行雕刻。
劉翥若有所思的點頭看著木刻師傅問到:能不能把木頭或者石頭切成小塊,雕上字在組合在一起來印書。這樣就算刻錯一個也不用整個都用不了。
木刻師傅:陛下,這石頭分成小塊草民不知道行不行,但是木塊不行。整塊的木刻只是會變形,小塊的拼在一起多用幾次就會大小不一拼不到一起。
石刻師傅:陛下,草民沒試過,不知可不可行。不過這要刻的話就要好幾萬個,草民師徒三人刻幾年都刻不完。且每個石塊都還要打磨這也很耗費時間的。
劉翥:太傅,石頭的耐用就是費時費力,有沒有不用那麼費時費力也可以如石頭一樣耐用呢?說完,舉起茶盞抿了抿茶水。
陳如良看著劉翥端著的茶盞道:陛下,可知道茶盞是怎麼來的?
劉翥:聽說是用特殊的泥土製作後燒製而成的。莫不是那泥土也可以燒成小石塊?
陳如良:陛下你把茶盞倒過來看一下。
常傑立馬走上前,把茶盞的茶水倒去痰盂,翻過茶盞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