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足較也;
生而如夢兮,
死則覺也;
失吾親而歸兮,
慚餘之不孝也;
心淒淒而不能已兮,
是則可悼也。
詩中飽含血淚,哭訴了夢一般的短暫人生,未報父母養育之恩卻早歸黃泉的遺恨,以及對命運的哀嘆,對青春的痛惜,躍然紙上,其真摯哀婉的情感令人肝腸寸斷。
這首詩是真的出自宮女郭愛之手,還是後人偽造,尚需考證,但卻真實地道出了明朝從殉女性那無聲的吶喊和對封建王朝殘酷野蠻制度的痛恨與詛咒。這無疑是封建帝國女性悲慘命運的一個縮影,而歷史就是這樣殘酷無情地重複著一幕幕人間悲劇。龍的傳人、炎黃子孫,自誕生那天起,就帶著嘆急、流著汗水、淌著血淚。在滾滾的歷史長河中,艱難地一步步離開蠻荒和愚昧,尋找著文明的曙光。這是一種多麼沉重痛苦的腳步?這是一條多麼漫長和遙遠的人間棧道!
讓我們回過頭來看一下,象崗古墓的殉人制度是怎樣的狀況,從清理的跡象看,大多數是死後人埋的,而且都有隨葬品。其中有的器物相當精美。這些殉者是墓主的妃妾、近幸、僕役,而並非從事生產的奴隸。殉葬的表現形式與封建社會殉人葬俗的一般特點相吻合。上面已經提到,封建社會中用人殉是中央帝王的一種政治和社會等級特權,象崗古墓的殉入,當不例外。此一殉人現象,在嶺南無獨有偶。漢初曾是南越國一轄地的廣西貴縣羅泊灣,一座西漢早期大型木撐墓的棺掉底下,也發現有七個殉葬坑保留;辨其性別,則為一男六女。這些不幸者,當是墓主生前近身的侍從與奴嬸。據報導,這些殉葬者的盛屍棺具分有長方形與獨木棺形兩種形狀。其獨木型棺在嶺南,與獨木舟的形制相似。在今海南島黎族群中,既用於藏屍(稱獨木棺),又用作水上交通用舟(稱獨木舟)。在貴縣羅泊灣毗鄰的廣西橫縣,據《古今圖書整合&iddot;方輿彙編&iddot;職方典&iddot;南寧府雜錄》載,乃是古代以善於&ldo;剖木為舟&rdo;而馳名的地方。據此,其中以獨木棺殉葬的不幸者,可能屬于越族人。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