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 (第2/4頁)
京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自取滅亡。所以提倡一種藝術創新,一種用詩來表達詩的觀念,用散文詩來表示藝術觀念,這也是正常的。這個事情說明什麼呢?說明對深層藝術的理解鑑賞能力是積累起來的,不是天生來的。天生我在1960年不懂,天生我到1980年我就懂了。因為我接觸的東西多了,那個時候看就懂了。所以,大家聽了這個課,平常除了看電視看一些故事性的東西,看小說以外,碰到一些難懂的,不要拒絕。多琢磨幾遍。可能會增加自己的鑑賞能力。
主持人:孫老師說,魯迅的《野草》是獨語式的散文,他是以豐富的、深刻的、幽深的,甚至是神秘的意象,把魯迅生命哲學的體驗傳達出來。這種詩性的想像與昇華,也可以說深化了中國現代散文詩的藝術和思想意境。《野草》冷竣而深刻的內心剖白是它最顯著的藝術特色。魯迅在1924年9月24日致李秉中信中說:“我自己總覺得我的靈魂裡有毒氣和鬼氣,我極憎惡他,想除去他,而不能。”我想魯迅就是在這樣的一種矛盾心境下開始寫作《野草》。而且,《野草》要表達的思想之一就是要與“過去的生命”告別,期待著地下執行、奔突的“地火”,升騰起來,“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於是並且無可朽腐。”這是魯迅的風骨,魯迅的精神。我想大家可能更深的感受是孫老師在演講當中,有好幾個地方都提到了怎麼樣提升民族的素養。魯迅怎樣提升民族的精神,提升到一種什麼樣的高度?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裡對魯迅有非常高的評價,首先,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毛澤東在這個評價的同時,更稱讚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我們要弘揚和繼承魯迅的精神,首先就是要沒有奴顏和媚骨。我們絕不做《過客》裡的那個老翁,而要有那種在困頓中依然倔強挺拔的“過客”的精神。最後讓我們向孫老師的精彩演講表示感謝。(掌聲)
[演講時間:2003年1月26日。]
新武俠文學五十週年回顧(1)
主持人:傅光明(中國現代文學館研究員)
主講人:孫立川(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副總編輯、學者)
主持人: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在文學館聽講座。今天我為大家請來的是來自香港的學者孫立川先生。大家歡迎。
孫先生祖籍福建泉州,1976年廈門大學畢業,留校任教。1983年赴日留學,十年寒窗,1993年,獲日本國立京都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後到香港嶺南學院教書,一年後,任職香港《明報月刊》。1996年至今,任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副總編輯。孫先生的研究領域涉及中國古典小說、現當代文學、版本目錄學、日本漢學、中日比較文學等。而今天孫先生為我們演講卻不是他的這些規定動作,而是另一個自選專案“武俠”。
凡熟悉中國武俠小說的朋友大都知道,新武俠緣起於20世紀50年代的香港,它是以梁羽生和金庸為代表的寫虛構的歷史上的武俠故事為內容的一個文學流派,後來又有臺灣的武俠文學作家古龍入夥,於是將他們並稱為“新武俠三大家”。但用新武俠,主要是為了與三四十年代的舊武俠有所區分。回眸遙望,新武俠文學已經走過了50年。而孫先生在做出版人期間,也與梁羽生和金庸兩位大俠,結成了忘年之交。下面我們歡迎孫先生演講《為中國當代文學史開新篇——新武俠文學五十週年回顧》。
新武俠文學,又稱新派武俠文學,這是指發韌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的香港,以虛構的歷史上的武俠故事為內容的一個文學流派,這一文學流派以梁羽生、金庸為代表,後來有人又將臺灣武俠文學作家古龍也歸入此一派別,俗稱“新武俠三大家”。其實,這個歸納不大準確。梁、金二位比較接近,古龍的風格與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