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頁 (第1/2頁)
[德]卡爾·馮·克勞塞維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軍隊以小部隊為單位不在一定地點集合就從一個舍營地向另一個舍營地進行長途旅次行軍時,其行程當然可能增加,事實上,僅僅由於必須繞彎路進行舍營,其行程就已經增加了。
如果軍隊每天都要以師、甚至以軍為單位集合在一起行軍,而且還要進行舍營,那麼這種行軍必然要費很多時間,而且只有在富庶的地區和部隊人數不太多的情況下才能這樣行軍,因為只有在這種情況下,部隊才容易透過較好的給養和舒適的舍營來很好地消除長途行軍的勞累。1806年,普魯士軍隊在退卻中為了取得給養曾每夜都進行舍營,這無疑是一種錯誤的作法。其實,軍隊如果進行野營( 露營) ,同樣能夠獲得給養,同時又不致在過度勞累的情況下行軍大約五十普里而用去十四天的時間。
在難走的道路上和山地行軍時,上述關於時間和行程的一切規定都要有很大的改變,以致在某些情況下人們很難確切地計算出走完一日行程所需要的時間,更不用說作出一般的規定了。在這種情況下,理論只能提醒人們注意,不要犯人們容易犯的這種錯誤。為了避免這種錯誤,必須特別仔細地進行計算,必須多留一些時間以便應付那些無法預料的情況,同時,也應該考慮到天候和部隊的狀況。
自從軍隊取消帳篷和採取就地強徵糧秣的給養方法以來,軍隊的輜重顯著地減少了。這一事實的最大影響自然首先表現為軍隊的運動加快了,也就是說軍隊的每日行程加大了。當然,只在一定的條件下才是這樣。
戰區內的行軍卻很少因為輜重減少而加快,因為大家知道,在行軍的目的要求行軍速度超過一般標準的所有情況下,輜重或者留在後邊,或者先行,通常在整個行軍過程中總是同部隊保持一定距離的。因此,輜重一般說不會影響軍隊的運動。而且,只要它不再直接影響軍隊,不管它可能受到多大的損失,人們是不會去考慮它的。在七年戰爭中有幾次行軍的速度是很大的,就是在今天也很難超過。我們可舉1760年拉西為了支援俄軍對柏林的牽制性攻擊而進行的行軍來證明這一點。他的軍隊從希維德尼察出發,經過勞西次到達柏林,在十天內行軍四十五普里,平均每天四普里半。一萬五千人的軍行軍能夠達到這樣的速度,就是在今天也是很不尋常的。
從另一方面來看,給養制度的改變也給現代軍隊的運動帶來了一個遲緩的因素。軍隊不得不自己解決一部分給養( 這是常有的事) ,比起從麵包車上領取現成的麵包來,這自然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此外,在長途行軍時,部隊不能大量地在一個地方設營,為了便於取得給養,各師必須分開設營。最後,我們也時常看到,有一部分軍隊,特別是騎兵,是必須進行舍營的。所有這一切,總的說來都是使行軍顯著遲緩的原因。因此,我們看到,1806年拿破崙追擊普魯士軍隊和力圖切斷其退路時,以及1815年布留赫爾追擊法軍,和力圖切斷其退路時,在十天之內都只走了約三十普里。腓特烈大帝的軍隊從蘸克森向西裡西亞往返行軍時,雖然攜帶全部輜重,也曾達到這一速度。
雖然如此,輜重的減少,還是會顯著增加大小部隊在戰區內的機動性和輕便性的( 如果可以用這個詞的話) 。一方面,即使騎兵和炮兵的數量不減少,馬匹也減少了,因此,對飼料的顧慮不象過去那麼經常了;另一方面,軍隊無需經常顧慮拖在後面的長長的輜重隊,因而配置時所受的限制也比較少了。
1758年,腓特烈大帝放棄對阿里木次的圍攻u,後率領軍隊行軍時,曾帶有四千輛輜重車,為了掩護這些輜重車,他曾經把一半軍隊分散成獨立的營和排。在今天,這樣的行軍即使碰上最膽小的敵人,也是不能成功的。
在長途旅次行軍( 例如從塔霍河畔到涅曼河畔的行軍) 中,軍隊減少了輜重當然要